《运命论》言道:“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古人早已言明,妒贤嫉能乃是人的共性,出的风头多了,势必会首当其冲。不过,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同时也是充满光明的,一旦坚持下去,前方必定会迎来坦途大道。
在武大教书10年的易中天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被问及离开武大的原因时,曾这么回答道:“武汉天气不好!”易中天作为一个博学的老教授,一言一行自然另有深意,他拿天气作为理由,究竟是敷衍搪塞,还是意有所指?
易中天,194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6岁时因父亲工作原因来到武汉定居,并在武汉接受教育。1965年高中毕业后,易中天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教,期间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默默为将来考大学作准备。1978年恢复高考后,仅有高中文凭的易中天,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1981年毕业时,易中天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并得以留校任教。
早在80年代,武大就实行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只不过当时的选修课是没有门槛的,只要你想,便可以上任何一个老师的任何一门课。可以说,选修课就是一个老师的“试金石”,课讲得怎么样,从学生数量上便可轻易看出。然而,易中天的选修课却往往座无虚席,他在讲台上幽默的谈吐与博学的知识,吸引了众多文、理科生,每当他讲完一段话之后,台下经常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声。
据当时的学生回忆,若想在易中天的课上抢到座位,至少要提前半个小时到,能容纳300人的教室,经常围得水泄不通,就连走廊上都有学生坐着小板凳听课。当时,武大的校长是被誉为“武大蔡元培”的刘道玉,他十分欣赏易中天的才华,于是提拔他为武大中文系的副主任。然而,尽管易中天再受欢迎,他也只是个资历很浅的老师而已,既没有著作,也没有论文,很多“老学究”都看不上他。
几年后,刘道玉本打算将易中天晋升为正教授,但却遭到了大多数老师的反对,刘道玉无奈,只能将此事作罢。后来,刘道玉因某件事被卸任了,易中天的教学生涯遇到了重重阻碍。在多位老师的联合抵制下,易中天的授课权一度被取消;在晋升正教授的职称考评中,他也未能得到评审委员会的同意,理由仅仅是:没有本科学历。
易中天挣扎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武大彻底待不下去了,便转入厦门大学工作。老校长刘道玉得知此事之后流泪了,他不禁感叹“武大失去了一个人才”。不过,来到厦门大学的易中天却峰回路转,他在《百家讲坛》一战成名,“易中天”三个字火遍了全国。不过,易中天却从没说过武大的一句不好,他说自己之所以去厦门,只是为了“逃离”武汉“冬夏不宜”的气候。
不过,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命运这种事,谁又能说得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