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一类人:明明个人条件和能力都很不错,但待人接物却唯唯诺诺,哪怕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也裹足不前,让人很是不解。
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要从儿童时期说起。人格形成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先天遗传因素即素质,包括大脑和神经系统类型、内分泌及身体外表特征。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神经平衡的过程能够使人的注意力被有效地分配,从而同时做好几件事情。而身体外表特征对人格的影响众所周知,很少有人不在乎自己的外貌。
除了先天因素的影响,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也极大。现代心理发展学证实,儿童大约6岁左右,就已经完成了人格基础构建,之后的人生发展只不过是该人格的重复与调整。
世界上最困难的莫过于没法选择自己的遗传基因,可后天环境却可以创造,尽力避免一些不良因素,培养一个良好的、积极的人格意义重大。
个性的形成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且相对固定的个性,而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不一样,但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有一个固定的个性,是始终稳定的。
所以在大众眼里,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在于遇到了什么事情。
阿德勒认为,构建人格的基础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建立在个体对事实的主观看法上。
也就是说,决定个体行为和看法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个体对事情的理解和看法。
就像如今街头常见的破洞牛仔裤,喜欢它的人会认为有个性、很时尚,可老年人会觉得不保暖。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所经历的、看到的事情来理解所处环境,寻找让自己舒适的最佳方案,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每个孩子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不一样,形成的问题也不同。但一般来说,儿童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卑和安全感缺失。
自卑
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是人的一种本能,因为个体在幼时没有生存能力,必须依靠成人,所以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
这种虚弱和自卑的情感会激起儿童追求强大力量的愿望,从而克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贯穿儿童的整个成长期,不断地产生又克服,最后变得强大起来。
儿童形成自卑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疾病、外貌、贫穷、以及父母过高的期望等。但这也会带来心理刺激,让孩子采取行动,努力改变现实,甚至希望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来平衡内心。
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恰当引导孩子,很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过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不现实的目标,又长期达不到,可能会让他们自暴自弃,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无用的,进而形成自卑心理。
安全感缺失
安全感是一种让人可以放松、依恋的心理感觉,是个体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
安全感的形成可以从婴儿时期说起,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仅是提供生存的基础物质,还要为孩子提供情感交流和陪伴,让孩子感到自己被需要,有存在的价值和被保护的安全感。
儿童安全感缺失一般是因为在家庭中受到了忽视,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为自己是麻烦的,随时会被抛弃,始终惴惴不安。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本能,都是现实折断了他们飞翔的翅膀。无论孩子表现出怎样的不良习性,都要有不放弃的恒心,积极引导他们走出心理桎梏,在擅长的领域获得自信和满足。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