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讲台上,活跃着三代乡村教师群体,他们是:民办教师、中师生和特岗教师。
民办教师
从上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民办教师群体一直存在。广大民办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尤其在乡村学校,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那个年代,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短缺,为了弥补中小学教师不足的现实,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由学校或当地基层组织提名,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推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发放任用证书,成为“民办教师”。
据统计,1977年,全国“民办教师”人数多达491万。
1990年,国家通过整顿教师队伍、中师招收民办教师、“民转公”等形式,使民办教师从1977年的491万人减少到1990年的280万人。
1992年8月,国家教委等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加快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步伐。
2000年,"民办教师"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民办教师"这一群体成为历史。
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民办教师”群体工资待遇极低,虽然待遇不高,但是正是那些操着浓重乡音上课的“民办教师”,为无数农村孩子敲开了懵懂的心扉,为他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他们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民办教师群体为祖国乡村教育事业做的贡献,国家不会忘记。
中师生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三年毕业后分配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2000年。
那个年代,能够考上中师,就意味着解决了一辈子的吃饭问题,捧上“铁饭碗”,吃上“皇粮”,正是这个大大的“诱惑”让无数优秀农村学生争相报考中师,可以说当时考中师的难度不亚于现在考重点大学。
从1980年到2000年,二十多年里,全国400多万优秀初中毕业生,考入中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师生。中师生大多数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毕业之后又回到农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
现在,最早毕业的一批中师生已经退休,最后一届中师毕业生已经40岁左右,还有无数中师生仍然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特岗教师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仅2020年国家就招聘特岗教师10.5万名,从2006年国家开始执行特岗教师政策以来,数十万大学毕业生奔赴祖国的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成为新时代的乡村教师。特岗教师群体为乡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变成了中西部乡村农村学校的最亮眼的一抹色彩。
从民办教师到中师生,再到今天的特岗教师,这三代乡村教师群体前赴后继,已经或正在为祖国的乡村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是他们共同撑起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