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格调 | 汤先生
在2020年一月初爆发的疫情,在国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行动指导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并且这种疫情防控模式也成为了国外争相学习的范式。
在这种严肃的氛围下有些网友把我们对疫情的控制戏谑为“大考答题”,将各国的学习与模仿称为“开卷式答题”,这种看似很可爱的说法虽然充满了孩童心态,实则是反映了不断低幼化的社会。
父母的过度保护:是低幼化的开始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会通过模仿与观察来学习生活知识与生活技能。
在我们还是婴幼儿时期身边经常见到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研究发出父母教养方式对我们童年的影响可以延伸到成年时期。
那么为什么总有些成年人会表现出低幼化心理,很多程度上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
心理学家将这种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时长超出儿童阶段特有的教养活动过程。
表现为你的父母总是用一种过度保护的方式来对待你,也就是即便你已经是一个成人了,在他们眼中,你依然是孩子。
一般来说,父母的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不认同,父母总是不认同孩子的观点,认为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意见,也就是在孩子做决定时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
第二种是过度干涉,父母总是把孩子当成附属品,认为孩子的所有信息自己都应该有权知晓;
第三种过度批评,对于孩子的成长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帜,来否定和批评孩子的想法。
这种长期的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极易让他们在成年后无法形成独立情感拥有独立人格,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价值感都偏低,做事总是犹豫不决。
即便在成年后在很多事情上也表现出过度依赖父母的低幼化心态。
社会环境的大肆渲染:去个体化式低幼化
最初的时候有些成人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低幼化心理,社会媒体也打着可爱的旗号来让成人回到听话的幼儿时期,让成人在低幼化中逐渐形成去个体化心理。
心理学家也指出成人的低幼化行为并非天生的,也并不只是他自身的缺陷,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然会受到社会的诸多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手中的高科技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我们置于低幼化环境中,快速更新着鱼龙混杂的信息,让我们也丧失了更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囫囵吞枣的接受高科技的利与弊。
去各大养老院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养老院有些幼儿园式的装潢和对待方式,不少老年人总是被当成幼儿一样来对待。
还有不少残疾人也受到了孩童般的对方方式,这些强加的低幼化心理对他们来说就是对他们自尊和隐私的剥离,对他们成人身份的否定。
在各大商场中,也存在故意低幼化的行为,他们把成年的女士或者男士故意称呼为比他们年龄更小的称呼。
尤其是对女性的低幼化现象更加明显,这些低幼化想法的强加会让消费者更加愿意顺从商家的洗脑。
在消费主义的诱导语录下让诸多成年人也成为了低幼化的一份子。
低幼化社会的危害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第一次提出了“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基利也指出这类人总是想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心理学界将成人的低幼化心理也成为彼得潘综合症。很大程度上低幼化个体就是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一份子。
拥有低幼化心态的成人在做事时往往更加犹豫不决,并且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尊严都有着严重的缺失,做为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成熟他们也有缺失。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社会的大肆渲染,让低幼化的个体在群体效应里似乎找到了合理存在的依据。
尤其是群体效应中的去个体化效应更是让成人丧失了成熟的选择权,丧失了该有的理智与认知,自觉沦为充满孩子气的可爱成年人。
低幼化社会的到来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一位女明星戚薇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提倡平等,平等才是正确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有着该有的独立与发展。
家庭里过度地保护成年人的父母和社会中过度强加低幼化的社会群体对于一个成年人拥有该年龄阶段该有的成熟都是一种阻碍。
并且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成年人有着成熟的行为模式,毕竟社会的发展可不是“可爱的小朋友”能推得动的。
各位看官好,我是汤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让您觉得脸上有光,说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点赞,有什么指点的地方,也请在评论区留下建议,我都会看,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