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新学说,作者:Karry
近日,新学说在盘点2020年上半年新建国际化学校开学状态时发现,今年多所国际化学校未能如期开学。其中包括2019年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的多所备受瞩目的国际化学校。
在此之前,新学说盘点了部分倒闭或面临困局的国际化学校,结果显示现阶段国际化学校因运营不善而面临困局情况的占比最大,包括资金链断裂、投资人撤资及携资产潜逃等因素。由此可见,良好的运营管理能力已成为国际化学校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学说认为,作为国际化学校运营管理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当前国际化学校运营管理者要面对的是内、外部环境的综合挑战。
外部:政策与市场双向“施压”
国家政策为国际化学校的运营发展引领大方向,而市场现状则是国际化学校发展的具体“导向”。
政策规范
政府规制对于弥补民办学校市场的缺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市场乱象的监督、规范和治理需要政府发挥强有力作用。
2017年国家教育部等部门首先印发《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对国际学校的命名、课程与招生宣传作出全面规范。各省市随后做出行动,制定细则,严格规范当地国际化学校。
2019年1月2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将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违规失信惩戒机制,将违规办学的学校及其举办者和负责人纳入“黑名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推进民办学校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
2020年8月18日,中国财政部为进一步规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央执收单位教育收费退付管理下发通知:按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收取的2019-2020学年教育收费,按规定因疫情原因需办理退付或抵扣手续的,应于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中央执收单位已收取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费和住宿费,按规定应办理退付或抵扣手续的,也适用本通知。
国际化学校市场是一把“双刃剑”
与政策的正面导向有所不同的是,市场引领国际化学校发展方向的同时,有可能会出现“偏差”。
近几年国际化学校快速投建、合并与扩张,各大品牌教育集团包括英美品牌先后发力,跨行业巨头相继入场“圈地”,导致市场“爆发式”前进。
新学说研究发现,虽然跨界资本的涌入推动着国际化学校的发展,但鉴于国际化学校前期投入大,资金周转缓慢,直接影响其投资回收期。对于投资方而言,没有多年的品牌积淀和其他产业支撑,很难度过瓶颈期,长久经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英式与美式品牌的加入为国际化学校的运营带来了新的办学理念与模式。但与此同时,过度追求和宣传“客户体验”的倾向也使得部分国际化学校脱离教育本身规律办学,染上了“中国特色浮躁症”。
同时,由于中西方在教育投资理念存在差异,西方更注重长期价值投资,教育投资的资本多来源于国家财富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和家族式信托基金等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资本。而部分中方投资人相对更偏向于追求短期回报,很难将重心放在教育教学质量。正因如此,潜在风险很大,非常容易造成资金链中断,交易违约。
内部:国际化学校的运营“漏洞”
除了有政策方面的规范与市场“时对时错”的导向之外,还有部分国际化学校本身存在运营“漏洞”。
例如,部分国际化学校存在现金管理问题。国际学校每年稳定的现金收益对于投资人来讲诱惑不言而喻,一些投资人将学费收入抽调到其他业务的成本中心,当学校需要资金时不能及时调回,导致现金流断裂。
另外,在合作办学的模式下,投资方违反契约一方面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另一方面也会让合作品牌名誉受损,口碑下降,甚至影响学生升学及未来发展。对于家长来说,则会造成择校难,孩子无法在短期内适应新学校等问题。
据新学说统计,此前上海、北京、天津三地的瑞金国际学校、北师大二附中汇才国际学校等国际化学校皆因为不诚信行为而关闭,量到质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归根结底,投资者办学只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
国际化学校运营管理核心何在?
新学说将国际化学校运营的两大“漏洞”整理归纳为缺乏顶层核心人物以及组织架构职责不明晰。
行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国际化学校市场上既懂教学又兼备市场与运营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人才体系亟待完善。尤其是对于新建校而言更为关键,所以市场环境对于办学者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此,就团队管理来说,走向职业化是内在要求,也是外在趋势。
另外,新学说了解到,部分国际化学校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与岗位职责描述,从而导致人岗不匹配和名不副实的现象大量存在。由此造成学校管理一团乱,人才流失率较高,甚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长久稳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