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硕士送外卖,“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没用!

今天,先来看两份名单——

第一份: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哪一份名单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这两份名单,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

而这,是2018年高考前,有人为所有考生和家长特别熬制的一碗“读书无用”的毒鸡汤,他们以此高呼:

“人生,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读书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

“7万硕士在送外卖”

给这一话题加温的,是近段时间发生的几件大事。

如果告诉你——

在美团上,每100个外卖小哥中,就有一个硕士毕业生,三个本科毕业生;

在北京链家APP上,每23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在杭州余杭区的街道办,坐着十几个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不是硕士就是博士。

你会作何感想?

不必感到惊讶,这样的事情真实地发生着,而且这些人数的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2019年1月,美团研究院发布的《城市新青年: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显示,700万外卖小哥里,硕士生占比为1%,达到7万人。

同样是硕士毕业生,有人奋战在科研实验室,有人出入高档写字楼,也有的人,大中午顶着烈日,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

同样,在一则新闻报道中,链家APP上,北京市认证为“双一流大学毕业”的房产中介占比达到4.4%。

也就是说,每23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而在一份杭州余杭区的公示名单中,里边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硕士和博士生。

某街道的办事处,公开应聘上岗的竟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北大地球物理专业博士。

怎么也想不明白,街道办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博士到底有什么联系?

网友调侃,如果你住在杭州余杭区,你们小区的街道办事处大概率就坐着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可能是博士生。

这些看似魔幻的事件,近期接连出现在媒体的报道和热搜榜单上。

当大家纷纷在感慨疫情冲击广泛、生活不易之时,一个蛰伏已久的声音又在大声高呼:

你看,连硕士生都去送外卖、连博士生都只能去街道办和大妈抢饭碗——读书,还有什么用?

然后成功地掀起了又一场狂欢,“读书无用论”的大旗被他们骄傲地插在每一片社交网络的山岗。

他们,觉得自己又赢了一次。

“读书无用”的背后,还有这些真相

“读书无用”的观点由来已久。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门徒子路就曾说: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到后来,十年浩劫期间,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

哪怕改革开放后,这样的思潮依旧没有熄灭,当时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这样一股风潮,随着一个北大学子的出现而达到顶点。

“我是陆步轩,一个卖猪肉的。”

卖猪肉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北大学子去卖猪肉。20年前,一条北大学子街头卖猪肉的新闻火了,媒体竞相报道,路人纷纷围观,说着最刺耳的话:

“卖猪肉还用上大学吗?小学毕业都会卖。”

他们一边嘲讽着北大培养出了一个“屠夫”,一边嘲讽着“读书无用”。

在读书无用论拥趸者的案例里,更有两个“制胜法宝”。

一是比尔·盖茨,二是韩寒。

比尔·盖茨大三退了学,创办了影响整个世界的微软公司。

韩寒更是刚上高二就退了学,却赢了新概念,出了《三重门》,当了赛车手,还拍了卖座的电影。

他们说:你看看,是不是社会经验更重要?是不是能力高于念书?

但他们不知道,这些故事只讲了上半段。

当年卖猪肉陆步轩,已经成为了一个身价过亿的老板,他们公司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18个亿。

有记者问他,如果你现在回到北大,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读书可能不能够改变命运,但一定能改变思维。

韩寒也在后来解释,退学本就意味着失败,说明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并不值得学习。

而比尔盖茨,本就是考入哈佛的高材生,曾经在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标准化测试中拿下了1590分(满分1600)的好成绩。

他直言,我不鼓励退学,大学毕业生更有可能找到一份待遇良好的工作,赚到更多的钱。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民众收入与学历息息相关,大学毕业的青年工作者的工资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相差17500美元。

在国内,早在2011年中国的平均收入与受教育水平的关系就显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平均收入比高中文化劳动者有一个质的飞跃(超过2.5倍的差距)。

这些,他们都不会告诉你。

冰山一角之下,更深的部分藏在深不见底的海里,那里满是苦涩与遗憾。

你更应该知道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10月15日,中国学界公布了一份重磅榜单——

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正式发布。

其中,工商管理学科排名上榜的153所大学中,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列三甲。

这也意味着,中山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蝉联该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在为百年名校感到高兴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依旧在发问: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一个更大的数据背景是,2020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341万,同比增长17.59%,这已经是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要知道,从1935年到1949年,全中国仅有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

如今,2020考研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这样一个当口,更多的人感到疑惑:研究生,还值得一读吗?

这时候,我们更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致有两种人:

一种人确实想习得知识,以时下热门的EMBA为例,很多人确实是抱着学习知识、能更好地管理企业而去;

另一种人,则是希望经由EMBA这个钥匙,打开人脉的大门。

这两种人的选择都有道理,都有自己清晰的诉求,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高等教育如此,基层教育亦然。

央视曾放过一个纪录片,名叫《翻山涉水上学路》。这部片子里,展现了全世界范围内,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去学校的孩子。

因为,读书——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靠努力改变的事。

先改变思维,才能改变命运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这并不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时代。

很多人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他们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许多人奋斗一辈子,也无法达成。

早在2013年,北京大学公布的新生数据就显示,3145名本科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为14.2%。这还是连续几年上涨后的结果。

世界很残酷,但无论如何,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读书,依旧可能是往上走最快的捷径。

最后,送给广大“读书无用论”者一句扎心的话:

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读的书,你不会用。

只有先改变思维,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点一个“在看”,每天认知升级一点点。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