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初中生陆原因为发明了一款名叫“勿忘我”的智能项圈走红网络。
当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大外婆逐渐模糊了对家人的记忆,陆原决定运用掌握的编程知识,借助Arduino Nano硬件、紫外线传感器、图像识别传感器、光固化3D打印技术等,发明一款专属设备,帮助大外婆唤醒记忆,并且防止大外婆外出走失。
陆原对大外婆的孝心让我们感动,但是把孝心付诸实践可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轻松。
录入每一个家人成员的形象、通过紫外线的数值不同区分室内外环境、设置语音提醒……从设计到编程再到制作,所有环节均有陆原一人独立完成。
充满爱意的智能设备背后,离不开设计者缜密的逻辑性、遇到bug越挫越勇的毅力以及不断优化功能的耐心。
在陆原身上,我们看到了学习编程给一个孩子带来的改变,也感受到了00后、10后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去影响世界。AI时代,孩子们通过编程获取的潜在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学编程和不学编程的孩子,未来将会有多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今天这篇文章中,小贝老师就来和家长们谈一谈。
思维能力
学习编程给孩子带来最大变化,其实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所说:“当你学会编程,你会开始思考世界上的一切过程。”
没接触编程之前,孩子们极其缺乏信息调取、整合能力。
孩子们的思维其实就像杂乱无章的衣柜,虽然充满各式各样的衣服,但是因为没有分门别类、整理工整,出门的时候依旧不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款式。
当孩子们学习编程、理解编程逻辑后,孩子们的思考过程会变得更加有章法,他们会用自己的“算法”去寻找答案。
例如学会化繁为简去分解问题,学会规律识别提升做事效率,以及发现问题后及时给出改进方案,这些都是编程带给孩子们的改变。
多学科融合学习能力
对小朋友们来说,编程的魅力在于它不是将知识局限于一门学科,而是能将多学科知识包含其中。换句话说,孩子们想到的一切知识、现象、常识等,都能借助编程来理解和表达。
对天文知识感兴趣的小朋友,会把日全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的形成过程通过编程动画表现,从而强化记忆。
喜欢画画的小朋友,利用Scratch图形化编程可自己编写画板脚本程序,不仅能将所学编程知识与艺术爱好结合,同时还能通过电子自由创作节约纸张。
垃圾分类的难题同样难不倒会编程的孩子。通过编写垃圾分类小游戏,孩子们分分钟就把不同种类的垃圾区分得明明白白。
由此不难看出,学过编程的小朋友并不是单纯掌握了编程知识,而是编程关联学科知识皆有涉及。编程学习是知识、体验、想象、情感、审美意识的结合,它能快速提升孩子物理、数学、科学、艺术等多学科融合学习能力。
手脑并用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想要把知识变成智慧,动手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机器人+编程的教育方式,极其考验孩子们的手脑配合能力。
通过大脑思考形成创意,通过动手搭建、调试将想法落地,说一千遍不如做一遍,动手实践验证后得出的结论,往往能让孩子们的记忆更持久。
除了提高记忆,动手能力对提升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样作用力显著。
相同的搭建主题,孩子们最终呈现的作品却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孩子在进行建构和编程的过程中,会把生活元素运用到作品中,通过创造和想象进行再加工和重新组织。手脑并用,才能让孩子学会活学活用,最大程度提升大脑运转效率。
有梦想、有价值观、有爱,这将是孩子们未来与机器竞争,在人工智能时代立足的最大优势。
学编程和不学编程的孩子,未来将会有多大差距?相信孩子们的点滴改变和多种能力提升,将会给出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