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儿童电话手表是一种不必要的教育手段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883号建议的答复》,披露了教育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的具体内容。对于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一事,多数家长表示支持,也有家长表示电话手表也应该禁止。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儿童电话手表已经占据了2020年中国线上市场电话手表产品种类中的32%,共有368类。目前,儿童电话手表成为电话手表市场中规模仅次于成年人电话手表的细分领域。儿童电话手表的火爆,与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有密切关系。家长给孩子配儿童电话手表的主要目的,说得好听是为了“应急通讯”,而更主要的目的,是时刻了解孩子的行踪,因为儿童电话手表有定位功能。

部分家长希望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电话手表,主要是担心孩子偷偷使用儿童电话手表中的微聊、查百度听歌等智能化功能,影响学习。同时,家长也比较纠结,担心孩子不使用电话手表,就没办法进行“应急通讯”,不能随时了解孩子所处的位置。

所以,儿童电话手表的使用,除了其自带的智能化功能外,更是触及了更深的教育话题,即家长利用电话手表实现对孩子的控制。在一些学校,老师要求家长卸载儿童电话手表中可能分散孩子精力、注意力的微聊、QQ音乐等功能,而保留定位功能,以方便家长跟踪定位孩子。

但是,这样的掌握真的必要吗?事实上,孩子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时,家长如需联系孩子,并不需要手机、电话,只需联系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就能找到孩子。也有家长认为,这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比如,孩子在上学、放学途中,如果万一发生安全事故怎么办。家长有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味为了安全,到了初中、高中还时刻掌握孩子行踪,并不能消除安全担忧,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心,以及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跟踪掌握孩子行踪的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首先,这让孩子时刻处在被监控的环境中,会让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孩子反感父母的做法,感觉自己毫无隐私。其次,父母想把孩子时刻置于自己的视野之中,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也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感。

父母和未成年孩子的关系,是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关系,监护人要履行监护职责,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但是,监护人和被监护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监护人要尊重被监护人的人格尊严、隐私。有的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完全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隐私。在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时代,有的家长采取偷看孩子日记,盯梢的方法,想掌控孩子,现今,人工智能技术为这些家长提供了更现代化的跟踪、监控武器。

可以说,这是人工智能技术用错了地方,没有用来促进学生发展,反而进一步约束学生。除家长用儿童电话手表跟踪定位孩子外,还有的学校在教室里安装监控摄像头,家长可以下载相关APP,时刻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有关可以更智能监控孩子行踪、学习行为的工具,受到不少家长追捧。

这既侵犯孩子隐私,又不尊重孩子人格。在监控与反监控的拉锯中,有的学生会形成表演性人格,还有的学生和家长为此产生冲突与矛盾。家长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因此,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而非要支配孩子。

其实,围绕智能手机、智能儿童电话手表的争议,根源都在怎么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上。如果家长有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家庭教育理念,这些问题也不至于发展到今天,成为家校关系、亲子关系的难点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必须从家长作为监护人的基本职责,以及保护儿童人格、身心健康出发。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