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目的与意义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
2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1、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幼小衔接的习惯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
4、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
幼小衔接的四个过渡
一、知识过渡。知识过渡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认知、数字数量基础和空间方面的知识。幼小衔接只需要知识概念的初步建立,并不是让孩子把一年级的知识提早学习一遍。三岁半后,孩子对语音的口头表达兴趣转向文字兴趣,因此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汉字,数量,颜色等具象物品的概念。
二、能力过渡。能力过渡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管理能力、安全防护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进入小学后的孩子不再像在幼儿园时期,吃喝拉撒老师全部照管。所以在幼小衔接期,我们要培养孩子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三、习惯过渡。习惯过渡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睡眠习惯和卫生习惯。在幼小衔接期,我们不仅需要陪伴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睡眠习惯也尤为重要,好的睡眠能够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学习力和学习效率。
四、心理过渡。幼小衔接期的孩子正处在第二个逆反期:自我感觉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开始挑战家长的权威。如果家长不能管住孩子,以后孩子会更难管。同时,这一时期的儿童的俄狄浦斯情节逐渐减退,开始认可同性家长,那么异性家长需要接受孩子的心理变化,并与孩子建立新的沟通管道。此外,孩子长到这个年龄之前,家长对孩子低幼时期的包容 谅解,使得孩子比较自我中心,一旦孩子进入小学,家长对长大了的孩子的态度略有不同,会让孩子无法接受。因此,在幼小衔接期,我们需要认真帮助孩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