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微博,看见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图片,看了真是字字扎心,不知道他妈妈看了会有何感想。
我现在真的觉得我妈是个没有用处的人。她从来不好好做饭,洗个衣服都要抱怨半天,每天都在家里睡觉、吃饭、玩手机、刷抖音,只有在我成绩发下来诉说我几句。
她天天说别人家的小孩有多好,却不说别人家的妈妈有多好。我恨不得把她连她的手机扔出我家的大门,她真是个无用的中年妇女!”
在这个孩子眼里,她的妈妈一无是处,没有哪个妈妈愿意成为孩子眼中的“无用中年妇女”,碌碌无为,浑浑噩噩,老并且没用,自己的孩子都看不起自己。而爸爸则是努力进取,追求上进,工作辛苦的。有多少妈妈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放弃了自我,变成废物。
我看完这篇作文,赶紧保存发给了我当了妈妈的闺蜜们,千万别变成这样,真的好恐怖。
然而现在有很多妈妈把自己的不思进取,归结到孩子身上:“我还不是为了你,我才变成这样,我不上班,不都是为了在家照顾你吗?”这样的一句话完全有力量击碎孩子的心,反驳吗?伤妈妈心,不反驳又真的很委屈。
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初二的女孩,他的妈妈就是很典型的“中国妈妈”基本上孩子除了在学校的时间都在妈妈的视线下,妈妈为了看着她,辞去工作,每天就只管孩子。
孩子只要稍有懈怠,妈妈就会说:“我每天这么伺候你,好吃好喝供着你,不想写作业你对得起我 吗?”不想去补课班,妈妈就说了:“我连件衣服都舍不得买,都给你补课了,你怎么这么任性?”
动不动就是声泪俱下:“为了你我工作辞了,全职在家照顾你,你对得起我吗?考这么点分数?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感觉这些话耳熟能详呢!
父母是主动放弃自己的,不是孩子要求的
没有一个孩子可以承受妈妈为了自己而放弃自我的压力。
因为妈妈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自我,潜意识里会在孩子的身上“找补”。
而这种“找补”,一旦掌握不好尺度,陷入偏执之中,便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太多的家长都是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从小想弹钢琴,家里条件不好,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你去学钢琴”。妈妈放弃了晋升机会,放弃了兴趣爱好,放弃了名牌化妆品,但是通常妈妈把放弃的一切都“怨在孩子身上”。却从没思考孩子什么时候让你放弃过。
错误扭曲的想法使妈妈陷入偏执
孩子每天是在学校上课,下课是换补习班补课,为什么一定要不工作呢,白天孩子上学了,自己在家是干嘛呢?很多家庭并没有全职太太,孩子一样很优秀。
特别多妈妈的眼里只有孩子,其实这是一个完全失去自我,很迷茫很悲哀的现象。然而在孩子眼里,你没有任何值得学习的地方,根本成为不了孩子的灯塔,引导不了孩子的思想。
董卿说:“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董卿最终选择了追求自我,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只要是她做的节目,都是好评如潮‘十分叫座。
科学合理引导教育,不要偏激执拗
1.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李玫瑾教授说:“生孩子是单向选择,是你父母选择了孩子,如果孩子有的选,或许不会选你做妈妈。”
很多家长就是认为孩子主动性不够,不自觉,非要时时刻刻的监视着,孩子有没有一点私人空间,没有一口放松的空气,这样监狱般的生活谁也受不了。父母同样的也没有了自己的空间,拒绝了社交,甚至全职在家放弃自己所有的一切只是留下一口气活着。
让孩子怎么尊重你呢?除了能歌颂父爱母爱,还能有什么闪光点在孩子眼里呢?没成就,没朋友,没有一点建设性的意见,与社会脱节了。所以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高度广度深度。让孩子觉得爸妈值得我骄傲。
2.反省自己
是不是自己的不如意,都发泄在了孩子身上,是不是自己的无力都归咎于孩子了,如果没有孩子你真的能做好吗?那么有能力,还会处理不明白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吗?
我觉得如果你有光鲜体面收入高的工作,应该不会轻易放弃,没挣这些钱,也能一样生活,只能说明曾经的工作也是微不足道的。
3.鼓励不打击,包容不纵容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就看不到孩子所有的优点。只关注成绩,“这个好有什么用?那个好有什么用?学习又不好,”否定了孩子的一切,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会厌倦,会懈怠,从而觉得我已经这样了,干脆“破罐子破摔了”。
很多孩子有焦虑,抑郁,狂躁,轻生的念头都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喘不过气的家庭中。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是一对母女争吵,然后妈妈喋喋不休的说着给孩子施加很大压力的话,然后孩子纵身一跃,从窗户跳了下去。
还有一个上海17岁男孩与母亲车内争吵,在遭受母亲批评训斥后,跳下高架桥轻生,从冲下车,到跳下桥不过五秒钟。
看了视频让人心碎,十分惋惜,就像一颗流星的陨落,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同情这位失去孩子的母亲,为她感到惋惜,但是不能忽视教育观念及方式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