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有一个懂事的孩子,是每个父母最大的骄傲和欣慰。
但如果孩子过于懂事,缺少诉求,你还会坚持以上观点吗?
01孩子太懂事,未必是好事
演员马伊琍曾在一次直播中坦言,自己很后悔对女儿地管教太严格,以至于女儿过分“懂事”,特别听话。
有一次,女儿在幼儿园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一些孩子扮演妈妈,一些孩子扮演宝宝,女儿也想试试当妈妈,可是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后来,马伊琍告诉女儿:“你完全可以拒绝呀。”女儿仍然说我不敢。
不仅如此,马伊琍发现女儿动不动就认错,只要自己声音大一点,女儿立刻会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马伊琍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个乖女儿,已经习惯了屈服,时常压抑自己的感受,“懂事”到连“不”都不敢说了。而这一切的根源,都与自己有关,马伊琍也由此开始反省自己。
其实管教孩子可以理解,但要把握好这个度,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养成怯弱、懂事又小心翼翼的性格,相信这样的结果也不是家长乐于所见的。
02太懂事的孩子让人心疼
有时候,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别人口中“懂事乖巧的好孩子”,并美之名曰“为你好”,但扪心自问,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我想有一大部分家长是太过于“享受”懂事的孩子所带来的省心吧!
但是,你别忘了,他们也还只是个孩子,过度的“期待”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成为孩子一生的枷锁。
他们会失去快乐
太懂事的孩子,对别人的需求格外敏感,他们以为只有用自己的付出满足他人的需求之后,才能换得别人的爱,换得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一个重要地位。
曾经有人在知乎上提问:懂事的孩子会快乐吗?
我看到的一个高赞答案是这样的:
他们努力去抑制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极度渴望,却很少拥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
他们不懂得拒绝
太懂事的孩子,无时不刻都在“侦查”别人的需求,并期待能够给予对方及时的回应。他们害怕别人对自己失望,也不敢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长大之后就成了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他们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家指出,6、7岁以前的儿童会出现一种“自我中心化”的心理特点,他们甚至会把身边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与自己联系起来,把错误归结为自己。
所以,他们会越来越懂事,藏起自己的快乐和单纯去讨好别人,慢慢的失去了自我。
懂事不应是对孩子天性的压抑,更不是让孩子的退让,满足成年人的面子。
所以,家长要及时体察孩子情绪,帮助孩子打破这种性格上的枷锁。
03如何让“懂事”的孩子学会“任性”
如果你发现孩子事事言听计从,习惯迎合他人,从不表达真实情绪和欲望,从不提无理要求,也不执着于任何事时,父母先别急着高兴,而是应该问问自己:我的孩子懂事是因为心智成熟了,还是因为害怕恐惧?
如果是后者,就应注意改变养育方式。
找出诱因,给予孩子安全感
记得有段时间,因为一些琐事,我经常在家发脾气,也是从那时开始,一向调皮活泼的儿子,变得越来越乖巧懂事。我因此开始反思,自己的坏脾气是否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私下对儿子说:“妈妈发脾气,你是不是很害怕?对不起宝贝,你放心,妈妈不是因为你才发脾气的,在我心里,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妈妈永远的爱你。”
儿子听完,哇地一声抱着我哭了起来。
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孩子最大的恐惧,是父母不再爱他并抛弃他。”
发现诱因,赶走恐惧,让孩子重拾安全感,孩子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允许孩子“任性”,帮助孩子完成自我构建
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不是所有的任性,都等于不懂事。
当孩子发脾气,大哭大闹时,那不是不懂事,有可能是因为他是受了委屈,真实需求被忽视。
父母要做的就是说出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帮助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
允许孩子在安全、不损害他人的范围内任性,看清孩子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加以引导和改进教养方式,孩子的人格发展会更健全。
允许孩子适当任性,是父母给予孩子安全感最有效的方式。而真正的懂事,需建立在安全感足够的基础上。
千篇一律的懂事,不是孩子真实的模样,而是家长希望看到的样子。
如果可以任性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变得懂事乖巧呢?
真正的懂事,是懂得感恩和换位思考、主动体贴他人、对自己负责、能独立完成分内之事,并以此为乐。而不是违心的委屈自己,讨好他人,言不由衷,心不甘情不愿。
最后想对所有的孩子说:
你不用太过懂事,你也可以任性一回,做自己,走自己的人生路,尽情享受爱与美好,然后遇见更好的自己,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