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前阵子,一则中国银行笔试的“梗”火了。
考试时间180分钟,试题数量300道。
考核范围涉及洛朗级数、天高接矩阵、粒子静态能源公式、凡尔赛合约、开源软件、唐朝的现代主义、滑轮动量、缺口管理、天体运动、卷积神经网络…
哦对了,还有会计借贷…
要是单看这张卷子的话,你都不知道这是在招银行员工呢,还是在招中科院储备院士呢。
我不知道看到考题时,这些竞聘者的心态有没有崩。
但是我几乎可以感受到的是,那些连这种笔试都没能进的人,或许才是更失落的人。
可能是因为没经历过求职,所以这些年,我一直有一个特殊的爱好:“蹭”招聘会。
(郑重声明:没求过职只是因为毕业早、专业稀缺,绝不是凡尔赛。)
也不拿简历去投递,也不开展台去招聘。
就为了漫无目的地晃荡一圈,看看紧张的求职者,和傲娇的招聘者。
在各类招聘会上,最有意思的,是大学生毕业季的招聘。
规模大,人数多。
求职者履历亮眼,招聘者不是央企就是行业龙头。
在大约20年前,这类招聘会的企业,通常会把本科生“包圆”。
而在10年前,本科生似乎就没那么吃香了。
到了如今,能够从这里面脱颖而出的求职者,似乎比以往都更具有“说服力”。
因为逐年攀升的招聘条件,已经不是一张学士学位证就能轻松过关的了。
而“不要三本,不要专升本”,也在大型企业中成了新的“标配”。
这条件,我看着有点扎心。
虽然我是全日制本科毕业的,但终归毕业于双非院校。
在供远大于求的人才供需关系上,或许我那学历放在今天,也压根就入不了当时招聘我的企业的法眼吧。
客观地说,这样用学历划分,一刀切式的招聘方式,会让很多真材实料的毕业生怀才不遇。
毕竟,专升本的难度也不低。
但是理性地说,能从金子里筛金子的话,又为什么要从沙子里淘金呢。
说实话,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也被“读书无用论”忽悠过。
也不觉得一纸学历能算得上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因为在个体经济的红利期,满大街是企业主,遍地都是小老板。
卖点什么不比上班强呢。
但是到了大二,我就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了。
一方面,是因为红利期终归是短暂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大一的学弟学妹们,是学校首次按照一本那么招生的。
我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呢…
这么说吧。
我们考英语四级的时候,他们也考四级。
等他们六级都过了的时候,我们还在考四级。
挂科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
唯一能让他们对期末考试有动力的,是校外的企业奖学金。
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当年走个过场似的应聘流程,就已经算是很轻松了。
而对于他们,企业根本连招聘会都不开。
都是直接跑到学生宿舍去谈条件、抢人。
甚至,还有劝他们放弃考研,直接入职的。
当然了,这批学弟们,最终还是基本都去读了研究生。
当贵为学长学姐的我们,在努力了若干年后终于看到了点希望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小目标,竟然只是他们的起点而已。
虽然我觉得论能力来说的话,我可能要比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强。
但是如果要面对同一个企业的招聘者的时候,我又该怎么去为自己证明呢?
总不能就扛着个嘴去跟人说吧…
我经常在想,学历,到底代表了什么。
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学历不等于能力。
话倒是没错,但也不见得就正确到了哪儿去。
因为学历,代表了通过学习所达到的成就。
而学习的本身,又是综合了思维技巧、逻辑能力、心理素质、统筹规划、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回想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时候,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工资不重要,先学点东西。”
初出茅庐者想赶紧学点东西是没错。
但是作为用人单位来说,谁都更愿意教那些学得快,接受能力强的人。
虽然这些知识未必都像书本那样写得清清楚楚。
但是连白纸黑字的知识都理解不了的人,你又能指望他们能以多快的速度,去接受需要悟性的知识呢?
所谓的“学历不等于能力”,这事实上更像是个悖论。
因为个例的存在,你无法将它证伪。
但是如果放在概率之下去看待的话,它的迷惑性就会一览无遗。
2020年,被吐槽为“内卷之年”。
虽然教育上的“内卷化”已经经历了很多年,但是当它变得耳熟能详,不再是太阳下的新鲜事后,也证明了这将成为一种常态。
至少,是未来一段时期之内的主旋律。
我承认,如今的大学生所处的境遇,要比20年前尴尬一些。
甚至还有人扬言,大学都快成了义务教育了。
但是所谓的内卷化,说到底也只是一种“没有质变的量变”。
如果你真的敢把学历当废纸,那么社会,就一定敢把你当废物。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