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我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徐玉芹,山东高考生家长口中的“老徐”。
2020年11月19日,南方科技大学官网“现任领导”页面更新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教授已于2020年11月接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任期届满离任。
此次薛其坤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也延续了南科大校长由院士担任的传统。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是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为南科大的改革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这所崭新的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2015年1月,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任研究生院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出任南方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更加明确该校向“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进发。
仅用6年时间,南方科技大学就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先后入选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跑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南科大速度”。
今年是南方科技大学创校10周年,校庆日定于2020年12月20日。
在校庆日之前的11月4日,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率队到南科大调研。
陈如桂充分肯定南科大的办学成效以及领导班子的工作,形容南科大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是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成为了深圳教育发展的奇迹。
他希望南科大在建校十周年之际,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开创新局面,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创新特质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推动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创造新辉煌。
那么,南科大新任校长薛其坤院士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将把10岁的南科大引向何处?
公开资料显示,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考研“三战”成功,198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他从2005年起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
他在2014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6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7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9年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2020年获菲列兹·伦敦奖。
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当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并被杨振宁先生评价为“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发现。2020年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薛其坤还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薛其坤的学术经历十分传奇。他35岁晋升教授,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57岁又成为首个摘得国际公认的低温物理领域最高奖——菲列兹·伦敦奖的中国科学家。而他当年考研时,不仅两次失利,而且考了两个39分,第一年高等数学39分,第二年普通物理39分。
在清华园里,他以“711”院士闻名——早晨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30多年的科学征途上,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他认为,勤勉、乐观、团结,是自己能走到今天的关键,是他带领团队最看重的品质,也是他培养学生最想传导的理念。
“当先行示范区建成时,深圳一定会有世界一流的大学”
11月1日,在深圳“人才日”举行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薛其坤的演讲内容也恰好是关于在深圳创办一流大学的思考。
他在演讲中认为,决定时代走向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都是由少数杰出人才创造的,深圳能否建成先行示范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否培养出这样的杰出人才,而要培养出这样的杰出人才,就必须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
“一流大学培养的杰出人才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着学校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人类的贡献,也是区分顶尖大学、一流大学和其他大学的基本标志。”薛其坤希望能够面向2035年的深圳甚至是22世纪的深圳,来思考如何重构和改革大学治理体系和跨学科顶尖人才培养体系。
在薛其坤的构想中,21世纪的大学人才培养载体应该包括科学探索多学科的X中心、未来技术交叉学科的F中心、学校通识教育的LAR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的A-Z中心四大模块。
“畅想未来,当先行示范区建成时,深圳一定会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在这里,我们能培养出世界上最有创新力、竞争力的杰出人才,也会打造若干个世界一流实验室,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终有一天,我们能够用这些实验室和大学创造的‘深圳技术’来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发展方式。”
来看看南方科技大学公开的薛其坤简历:
薛其坤,男,汉族,1962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学、自旋电子学、拓扑量子物理和高温超导电性。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菲里兹·伦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奖励。
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12月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目前为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是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Nano Let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和 AIP Advances等的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编和Surface Review & Letters主编。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本科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9年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和工作;
1999年8月至2007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9月至2005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5月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物理系副主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
2011年至2016年任清华大学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
2013年5月至2020年11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7年12月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来源:综合自南方科技大学、新华社、公众号“深圳观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