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1月20日电(记者尹思源、郭方达、梁姊)聪聪是一名孤独症患儿,尽管今年已经十二岁了,但他依然无法完整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看到感兴趣的事物,他会兴奋地伸出手比划,嘴里含混地大声叫喊着。
高菊总有办法让聪聪第一时间安静下来,她拿出一块巧克力放在聪聪面前,和聪聪玩起了小游戏。不一会儿,聪聪一边笑着一边往高菊的怀里扎,像个正在和妈妈撒娇的孩子。
高菊是天津市河东区启智学校的一名老师,从业24年来,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高菊在备课。(受访者供图)
是工作也是责任
每天早上六点多,高菊就骑着电动车来到学校。打扫卫生、开窗通风、为学生打好热水和温水。做完这些工作后,她站在教室门口等着学生。一如24年前她第一次踏进特教学校的教室。
1996年,高菊第一次到河东区启智学校工作。当时的校舍位于胡同中,硬件设施还很老旧。尽管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她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开学第一天还是被出现的突发状况搞得措手不及。
“我当时在门口的水房打水,刚一转身一个学生就跑出去钻到了校门口的胡同里,我和另一位老师追了好久才把孩子追回来。”高菊说,二十多年的特教生涯,这样的场景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特教老师从不穿高跟鞋,为的就是能随时应对各类突发状况。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高菊也想过退缩。“2002年,我的孩子出生了,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回到家就没有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了。当时有机会从事一份更为轻松的工作,家人也希望我能够有更多时间和他们在一起。”
让高菊最终决定留下的,还是孩子。高菊总会挂念着哪个孩子又受伤了,需要带个创可贴到学校去;哪个孩子的衣服又少了,需要带一件厚一点的衣服;哪个孩子家里遇到了困难,需要到家里去看看能帮上什么忙……“工作已经变成了我的生活,我已经成了这些孩子家庭中的一员。和这些孩子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让我动不得身。”她说。
高菊最喜欢听的就是孩子们喊她“高妈妈”,对她来说,不仅要“为人师”,也要“为人母”。正因为如此,她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德艺双馨教师等,撰写的论文也多次在全国获奖。“让这些孩子成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高菊说。
两个“牛牛”
“现在听到新入学的孩子叫牛牛,我心里都会不自觉地打鼓。”高菊笑着说。在她教过的学生之中,两个“牛牛”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3年,牛牛来到特教学校学习。因为重度脑瘫,牛牛在坐着的时候头会紧紧贴着双腿。“要用安全带绑好,不然人就会倒。”
那时候,高菊每天都要半搂着牛牛给他喂饭喂水,牛牛肠胃不好,稍微有点不适应就会上吐下泻,经常课上到一半就要给牛牛换洗衣服,擦洗身体。由于身体原因,牛牛会不自觉流口水,高菊就用手给牛牛按摩嘴唇和声带。“只有不断地刺激他的肌肉,才能缓解这种症状。”
从牛牛入学到毕业的五年时间里,高菊看着他逐渐没有了流口水的毛病,上课时也从最初的不配合不理会变成了主动配合学习。临近毕业时,牛牛已经不再需要安全带的辅助就能坐好,嘴巴里也能够含混地表达出“吃、喝、要”等简单的语言。牛牛的成长让高菊体会到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也让她更加坚定了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的决心。“虽然我们不能陪这个孩子一辈子,但我可以让他学会简单的表达,看着他一天天进步,我们也特别开心。”高菊说。
高菊现在的班里也有一个叫牛牛的孩子,患有孤独症,刚来的时候不会说话,更不会自己穿衣穿鞋。“最可怕的是他表达喜欢的方式是推人,他不知道推人是不对的,只知道这样会吸引对方的关注,老师们只能时刻关注着,避免发生危险。”高菊又把自己的精力给了这个孩子,每天晚上都要想一想,有哪些事是需要预防的、哪些事情是需要阻断的、有哪些事是需要和家长协调沟通的……“经过了几年的学习,现在牛牛已经可以自己穿衣穿鞋,还学会了系鞋带。”谈起学生的变化,高菊笑了。
做个“慢”专家
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让高菊明白,特殊教育是一项“慢”艺术。学生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但也因为慢,一旦学生学会了,就会“刻在骨子里”,是永远忘不了的。也正是因为这样,高菊一直坚持用耐心、用慢节奏见证着“星星的孩子”们的点滴成长。
让高菊伤心的,是自己的付出不被家长理解。一次,一位学生连续三天没有来上学,高菊打电话和学生家长联系。没想到,这位家长却认为上学也没用,孩子依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孩子的家长骗我说孩子得病了,后面我才知道是这个原因。”
高菊介绍,这个孩子的残疾等级是最低的,如果坚持下去是有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养活自己的。“当时就是一心希望救救这个孩子,看到这样的家长真的非常生气,但又非常无奈。”高菊说着,眼圈有些泛红。在高菊的努力下,孩子最终还是回到了特教学校,慢慢,孩子能做出美味的蛋糕,也能做出精致的挂件。“其实这些孩子和普通孩子成长的路径是一样的,只不过速度有些慢,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种慢里用爱陪伴孩子,这些孩子总会带给我们惊喜。”高菊说。
高菊在为河东区启智学校的学生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二十多年来,高菊教过的很多孩子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在超市做保洁、有的在酒店做帮厨,有的甚至在家人的帮助下做起了微商。“让孩子们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既可以减轻社会负担,也能给残疾孩子的家庭带来希望。如何探索出一条理想化的职业教育之路,是我要一直研究下去的课题。”高菊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