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强基计划预测!规模逐步放开,竞赛生具有优势!

强基计划是2020年出台的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培养改革,意在招收能满足国家战略需要、有创新潜力的基础学科人才,不过强基的首秀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惊艳”,甚至个别高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

今天小编就结合官方政策和实际招生情况,从专业范围、入围门槛、录取规则、招生人数等几个方面,对2021年强基计划进行大胆预测,希望能给各位同学和家长提供参考。

01

除清北外,其余强基院校招生计划相对保守

从今年36所强基院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数来看,除清北之外,其他各高校招生计划相对保守,大都分布在30-210人之间。在分省竞争的规则下,部分高校招生计划数分配到各省之后,往往只有个位数。

▲各强基高校招生计划数

02

热度高

“自招取消、试点强基”算得上的高考多元升学路径的重大变化,自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强基总招生计划在6000人左右,但报名总人次却高达130万+。

03

优惠大

强基入围规则按照各高校划分在各省的招生计划数3-5倍入围。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各院校强基入围线低于统招线4-37分不等,大多数省份在10-20分之间。

以15分的分差为例:同学A的高考成绩比同学B高了15分,但是同学B在校考中发挥更好,经过综合成绩换算,最终同学B的综合成绩反超A同学,通过校考,扳回了高考的劣势,圆梦名校。

▲注:综合成绩=85%高考成绩+15%校测成绩

不难看出,即使高考成绩被重新重视,校测也有可能是扭转局面的关键一步。因此,强基计划俨然成为了部分顶尖学生的双保险,或者是有望冲击清北考生的第二次机会。

04

强基校考以笔面试为主

强基计划的校考仍然以笔面试为主。就笔试而言,清北复交浙科、南大、北航笔试难度高于高考低于竞赛,而武汉大学水平及以下高校笔试难度与高考难题水平相近。就面试而言,36所强基院校中有16所只考面试,且面试考核重视专业特性。

注:复交2020年无笔试

05

未招满

强基计划首年关注度高,但招生却不甚理想。从最终的录取情况来看,多所强基院校未招满计划数,其中有9所高校发布了补录通知。

▲9所高校补录人数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一是考生对自身成绩预估不充分,报低报高现象明显;二是强基高校坚持高标准遴选的原则、宁缺毋滥。

综合评价稳中有变

2020年综合评价稳步开展,部分院校招生计划数增加,报名异常火热。如2020年山东省综合评价整体招生计划对比2019年增加305人,报名人数相比2019年增加近一倍。

此外,部分重点高校的综合评价有向强基计划靠拢的意味: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招生流程发生较大调整,即校测调整到高考出分后,按照高考分数确定考核名单。

预测一

招生专业范围将扩大

今年的强基计划中,绝大多数高校都只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基础学科专业相对“冷门”,而且本科期间不允许转专业,这也是很多人吐槽强基计划的重要一点。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地看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就会发现,强基计划包含的专业远不止这些:

在教育部官方文件中,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即上文标红部分。这两部分的描述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层含义:

一、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要关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工科发展等需求;

二、明确发展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专业。

强基计划的政策导向是清晰明确的,所以随着强基计划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在招生专业方面,会有更多高校把新工科、智能科技等战略需求导向的专业列入强基计划。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年强基偏向保守风格

首先,今年招生专业范围仅限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少数基础学科,主要是由于强基计划在今年首次招生,所以高校在制定落地执行方案时,实际上是偏向“保守”风格的,并没有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进行延伸。但在政策层面来讲,教育部并没有把“强基”和“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画上等号,从措辞上也可以看出,强基的框架实际上是包含新工科、人工智能科技等国家重点领域涉及专业的。

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的方案是个很好的例子:

清华大学五大书院专门为强基计划设计建立,采取大类招生,如果我们展开来看,每个书院都包含很多清华大学优势学科。

节选自《清华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难以体现所有高校优势

其次,由于各校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少数基础学科专业,并不能很完整的体现高校的优势学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扩大招生专业范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预测二

报名、入围、录取门槛将分层

虽然强基计划明确了选拔培养目标为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不过对于今年的破格入围的门槛,还是产生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虽然2019年自主招生的报名门槛已提高至学科竞赛省一奖,不过今年各校强基招生简章中,直接将铜牌以下奖项的“特权”取消,只有银牌和金牌可获破格入围,这也让一些竞赛生感到措手不及,甚至一些低年级竞赛生也考虑“退圈”。

不过这种门槛,在之后大概率会进行调整和降低。

银牌以上破格不适用所有高校

首先从今年实际情况来看,除清北复交外,有银牌以上奖项的考生报考其它高校的情况很少。

以2019年为例,五项学科竞赛共产生465块金牌、598块银牌、523块铜牌,金牌和银牌共1063人,除去国集保送的260人后,有803个名额可获强基破格入围资格,而其中约有510人以上被清北强基录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它有破格资格且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绝大部分都选择了C9中其它高校。所以“银牌以上”的破格标准对于其他高校来说,显得过高,并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同样是破格入围强基的资格,谁不想报考层次更高的大学呢?

所以说,所有高校使用统一的破格标准并不合适,而且在学科竞赛获得铜牌甚至省一就不具有价值吗?这些学生就不能算是在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吗?小编认为并不能就这样一概而论。

另外,就在刚刚结束的第37届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金牌、银牌人数均扩容到120人,这也可以看作是学科竞赛与强基计划联动的设计,只为了让更多真正具有学科潜质的优秀考生,获得更通畅的上升通道。

政策预留放宽标准空间

那么今年所有高校在强基招生简章中,统一将“学科竞赛银牌及以上奖项”作为破格入围门槛的情况,是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硬性规定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

节选自《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从教育部官方文件中可以看到,对于破格入围的条件并没有直接给出硬性标准,而只是作出了“针对极少数”“突出才能和表现”“高考成绩不低于一本线”的要求。如果我们再仔细阅读这部分要求就会发现,制定破格入围和破格录取办法、标准的权利,完全在于高校。

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层面,实际上预留了制定“破格标准”的弹性空间,为后续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破格入围标准奠定理论基础。

录取规则或将产生区别

和入围门槛分层、分类的逻辑类似,不同的入围规则当然要适配不同的录取规则。

对于凭高考成绩入围的考生,“85%+15%”的综合成绩在一定时期内是不会有变化的,不过对于有破格资格的考生来说,显然需要有侧重的进行考察。

根据官方文件描述: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也就意味着,理论上高校可以经过严格的考核后,将破格录取者的高考成绩门槛下放至一本线,这对于顶尖竞赛生来说,是非常大的优惠政策。

预测三

招生人数会进行动态调整

从今年强基招生情况来看,未来各校强基招生人数将大概率进行动态调整,以清北为首的顶尖高校很可能会大幅度提高招生名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根据统计,清北今年本科新生总数分别为3500人和2818人,其中强基计划分别录取939人、842人,占比分别为26.8%和29.9%,这一数字和2019年自招+领博计划总和基本相当。

而且据清华大学老师表示:未来(清华)大学要把三分之一的名额给到强基,数理化、文史哲等专业或将直接并入强基招生。

结合今年清华停止通过高考招收新闻学、会计学本科生的消息,我们能发现关于强基计划未来的重要信号:

清华大学今年停止从高考统招中招收新闻、会计专业,人文学院相关专业全部转入强基计划培养。未来,清华所有文科专业或将全部停止直接由高考统招招生,而全部转由强基计划选拔、培养。

同时,为了将三分之一的招生名额供给强基计划,其它专业招生名额将被不同程度压缩。也就是说,未来强基计划或将成为进入顶尖名校的主要方式。

相信未来一段时期内,其它高校也会以清华模式为蓝本,通过资源整合和招生模式的改变,在强基计划中投入更多名额。

预测四

全新培养模式将贯穿强基计划

除了全新的招生选拔方案外,强基计划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导师制、小班化、推免、直博、公派留学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对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避免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同时也能降低报考压力、提升报考意愿。

END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由浩天教育整理编辑,侵权删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