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格调 | 汤先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工作压力也在与日俱增,在结婚生子之后,对于子女的抚育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他们就会把子女的抚育交到自己父母的身上。
一方面减轻了自己的生活压力,一方面也是自己信得过的家人照看孩子同时也算对父母的赡养。对于他们来说一举两得,子女也觉得心安理得,但是这种捆绑式养老,对于父母来说更多的是心酸与无奈。
社会的发展:捆绑式养老兴起的必然性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在逐年提高,这种逐年提高的背后,是经济的快速发展。
快速发展的经济之下就是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和社会竞争,要求年轻人对于工作要投入更多奉献与牺牲。
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把年轻人的注意更多的限制在了工作方面,对于结婚生子后子女的抚养也是力不从心:
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在事业上无所成就,对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还未满足;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子女的出现,年轻人需要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为子女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
二者综合作用下,让他们对于子女的抚育总是力不从心,对于父母的赡养也是有心无力,这种大环境的催生下就兴起了捆绑式养老。
父母在家庭中来照看自己的子女对当下忙于事业和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最完美的选择。
捆绑式养老是对父母的需求的忽视
很多父母还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抱着“养儿防老”的心态,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够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照看自己,那么对于儿女提出的帮他们带孩子也会去满足。
在父母看来,这种交换其实是对自己老年以后生活的一种保障,即便是不太愿意也会去帮子女照看孩子。
有的儿女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在老年的时候生活很难自理,自己总是忙于工作又没有做到赡养父母的义务,就会想着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家里来。
很多时候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父母的需求。
尤其是在有了子女以后,他们会把更多的重心转移到对子女需求的满足上。
再加上传统文化下中国的家长总是对于子女的需求尽量去满足,父母的付出和照料在他们看来似乎就是理所应当的。
他们很难去顾及父母的意愿,对于父母的需求他们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了解。
这种自我需求的放弃和儿女对父母需求的忽视,都是在捆绑式养老下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各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原生家庭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个体形成消极的性格和处世方式。
然而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有着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对于子女的健全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爷爷奶奶虽然也是真心地爱孩子,但是这种爱也无法填补孩子对于父母爱和关注的渴望。
一部讲述心灵成长类的电视剧《会痛的十七岁》通过八个小故事显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电视剧中的女孩都有着一定的家庭缺陷,导致她们小小年纪便出现了一系列性格问题。
在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父母因为外出谋生常年不在家,孩子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长大,他们就是留守儿童。
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不合理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所以我们国家和社会对于留守儿童这个问题的关注力度一直是只增不减。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需要父母的陪伴。
捆绑式养老把想着孩子丢给自己的父母,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总而言之,捆绑式养老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是大部分年轻人不得已的选择。
不管是儿女有意的充耳不闻还是无意的忽视父母的需求,这种捆绑式养老也意味着父母需要进行一定的自我放弃与牺牲。
捆绑式养老不仅让父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也是一个阻碍,很大程度上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
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家人的陪伴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难做到平衡,不得已的捆绑式养老也是当下忙于生计的年轻人的无奈之举。
作者 | 汤先生
编辑 | 汤先生
参考资料:Psychological bulletin
各位看官好,我是汤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让您觉得脸上有光,说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点赞和建议,我都会看,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