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有些人眼中,已经步入老年人行列的王朔仍然具有攻击性,不知道是为了保护别人,还是为了保护自己,他将自己牢牢困在一个闭塞的牢笼之中,留给外界一个神秘的印象。
普通大众很难在公开的媒体上得到关于王朔近况的只言片语,那些和王朔最亲近的人也惜字如金,一句“我最近拜访过他了,他现在挺好的”。就把所有关心他的人礼貌的拒绝了。
如今的王朔似乎已经羽化成蝶,大有点“窦唯升仙”的意思,他对任何事情都不再关心,仿佛他什么都不在乎。
人到中年的王朔曾被视为病人,被拉去《心理访谈》进行心理治疗,用赵本山的话讲叫“话聊”。
王朔的母亲曾随着自己的儿子一起出现在了节目现场,两人把在家里的争吵直接搬到了镜头前,那些显得大不敬的语言不像是一个儿子对母亲能够说出来的话。
那个在女儿面前柔软而细腻的慈父,在他自己母亲的面前却显得极其凶猛:“我问你,你爱我吗?”。
母亲答:“你是我的儿子,我当然爱你了”。
“那是因为你儿子好,如果你儿子是个杀人犯,你还爱我吗?”。
母亲答:“我会举报你”。
谈话一时陷入了僵持,王朔长叹一口气靠在椅子背上,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
可能所有人都会感慨,王朔的母亲到底给了他怎样的创伤,让这样一个已经为人父的大男人会如此无法释怀。
王朔说过,他印象中自己就没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长大以后又开始烦他们,直到自己羽翼丰满之后,就变得针尖对麦芒,见面没三句话就准能吵起来。
和那个时代许多部队大院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一样,他们从小就过着一种集体生活,一岁多的时候王朔就被送进保育院,两个礼拜回一次家,有时甚至四个礼拜。
按照王朔自己的话说, 从我记事起,我能记住的大人模样就是一脸严肃的保育院阿姨,对于父母他几乎没有什么概念,有时候他需要保育员的阿姨提前告诉他:“看见没有,那对和人聊天的夫妇就是你的爸爸妈妈”。
王朔望着那张陌生的脸,无论如何也不能体会,一个本该和自己如此亲近的人为何会和自己拉开这么远的距离。
等王朔出保育院的时候,他已经十岁了,脖子上挂着一串钥匙,每天吃食堂,父母很晚才下班,有时还经常值班,一夜不归。尽管一家人住在两间不大的屋子里,但他也仍然很少能见到父母,每天父母回来的时候他已经睡了,而父母没起的时候,他已经出门上学了。
少有的过年过节,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本该其乐融融的场面也被暴力所取代。少年时的王朔就坚定认为自己的父母是不合格的,在自己需要关怀,需要呵护的时候自己像孤儿一样被推给保育院,而现在抬手就拳打脚踢反而成为了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
因为缺少父爱、母爱,王朔从小就很脆弱,很敏感,攻击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有段时间他甚至不相信任何人,宣称自己不需要别人对自己假惺惺的好。
儿时的王朔羡慕过其他家庭的孩子,有一些家庭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们的朋友都很好,他们随时欢迎自己孩子的伙伴到家里做客,王朔去伙伴家的时候,伙伴那漂亮的妈妈总会非常温柔,和颜悦色的对他进行关照,嘘寒问暖,还总会把家里的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拿出来给他们分享。
而在王朔的家中则远不是这么和谐,王朔总要透过窗户看父母是否回来,一旦察觉到一些蛛丝马迹,他就要赶快安排伙伴们迅速撤离现场,整个过程显得惊心动魄。
如果发现家里有人来过的痕迹,免不了又是一顿打:“说多少次了!不让你随便带这帮坏孩子来家里”。
甚至有时候这帮孩子玩得尽兴没有及时发现王朔的母亲回来,被直接堵在了家里,母亲一点面子都不给,一进门就直接耷拉着个脸给人看,其他的孩子主动献殷勤,一句阿姨阿姨的叫,不停套着近乎。
母亲却仍旧不为所动,自觉无趣的伙伴们也就纷纷告退。
每到这个时候,王朔都会显得非常沮丧,看着伙伴们离去,坐在寂静的屋子里他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都更加孤独。
而母亲这时候又会走上前来继续教训他:“不要总跟院里这群坏孩子玩,回头把你都给带坏了!”。
王朔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不是为自己委屈,而是为自己那些伙伴们委屈,他多想和父母解释:他们一点都不坏,是我坏,所有的坏主意其实都是我出的,人家没有嫌弃我,反而我们却要给人家扣帽子。
院里有一个孩子和王朔关系很好,叫杨力文,这个孩子活泼好动,是父母眼中认定的典型的坏孩子,每次这孩子追着父母毕恭毕敬喊叔叔阿姨,他们理都不理。甚至有时候还要对人家说:“请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们家王朔!”。
因此而失去朋友的王朔非常愤怒,他痛恨这种粗暴与无理。
从此王朔暗下决心,自己要当一个真正的坏孩子,要让父母知道他们冤枉了别人,要让他们的自以为是付出代价。
十五岁那年,王朔终于达成目的了,他因为打架而被公安局带走了,待他被放出去回到院里的时候,这些熊孩子们给予了他英雄凯旋归来般的礼遇,在他们家门口放了一挂鞭炮。王朔歪带着帽子,双手插兜,大摇大摆走进了院子中央,所有的孩子们全部冲上来把他抛起,接住,再抛起。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老莫的那一幕仿佛是对少年王朔的情景再现。
父亲见到这一幕显然恼羞成怒,他冲下楼想逮一个,没逮着,随之在院里破口大骂,整个院子里的邻居都扒着窗户,或直接走出来看。那一刻王朔觉得作为父母,他们非常失态。
王朔曾说过:“小时候最恨大人的一点就是他们完全不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小孩子的友谊,把小孩贴上各种标签让自己认为的天下最纯洁的儿子远离他们。仿佛别人家孩子都是教唆犯,我最好的几个朋友,都被父亲堵着门骂过,害人家挨家长的打,简直叫我没法向朋友交代,好在小孩间互相有个谅解,都知道大人在这个问题上无法理喻,否则直接陷我于不仗义。”
可以见得,王朔与伙伴们的友谊是很牢固的,这也是他后来创作的源泉,王朔大部分小说和其小说改编的作品都和这些伙伴们有关。由王朔两部小说改编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将这种友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朔进公安局这件事成为了父母眼中“圣洁天使”和“恶魔撒旦”之间的分水岭,自此王朔成为了院里公认的坏小孩。父母自然再也不会去控诉别人家的孩子是坏小孩了。
父亲去世之后,王朔没怎么再提过父亲的不是,毕竟人已经没了,再翻陈年旧账就不厚道了。但和母亲的关系却未能因时间流逝而得到缓和。
那年清明节王朔回家和母亲一起去给父亲扫墓,他穿了一件新买的迷彩上衣。
人上了年纪就爱唠叨,母亲见了他就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你怎么穿这么一件衣服,我不喜欢。”
王朔无话,母亲继续说:“你看看你,那边都蹭上油了”。
王朔憋着火气,仍然不做声。
“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日子都过成什么样了,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王朔忍不住了:“你管得着我穿什么衣服吗,你管好你自己好不好”。
“你是我儿子我说你几句怎么了,我这是关心你。”
王朔突然爆发了,仿佛几十年来所有的恩怨都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倾斜的出口,他冲着母亲大喊:“你关心我?我最需要你关心的时候,你在哪呢?”。
母亲突然冷静下来,她面无表情地说:“在幼儿园”。
王朔继续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咪咪(王朔女儿)不愿意回来了吧?你把一家人都给逼走了。你口口声声说为孩子好,口口声声说关心,你表达关心的方式就是冲进去一通抽风。一家人谁对谁真抱有坏心想害人?嘴上不好就是不好,就是全部,不要再跟我提好心这两个字!”。
回去的路上王朔一边开车一边嚷,嗓子都喊劈了。
母亲很伤心,仿佛一时间泄了所有的气:“你现在脾气真大”。
王朔说:“你知道你会给人一生造成什么影响吗?如果你不知道,请你看看我,最像你。”
王朔和母亲在许多人眼中已经成为了孤家寡人,这反映出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王朔这个家庭的一个个体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症结。
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该仅仅依靠父慈女孝,因为人类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不只是像动物一样只是养育与反哺,更重要的是要亲密,是要建立尊重与关爱,形成一种超越血缘的爱。
我们常喜欢用一些“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些理论来让一些热暴力或者冷暴力变得合理化,当然我们不否认打骂可能是孩子最容易听懂的语言,但殊不知,童年缺少关怀的人,长大以后更容易走上极端。
在世界上有一项调查,绝大多数那些连环杀人犯在童年时候都有过被热暴力或冷暴力对待的经历,并且这些人在性格的养成和三观建立的年龄段都缺乏父母的关爱。
虽然打孩子是个管教孩子的好方法,也可能是最有效,使用成本最低的管教方式,它是管好孩子最佳的捷径。
但我想说,尽管打孩子是好方法,但它绝不是唯一的方法,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有更好的方式,尽管很难,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何况养育一个生命呢。它不可能容易。
而既然我们选择了让这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应该有这个思想准备,要尽其所能,给他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不光是物质方面的,更应该考虑到的是精神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环境。
我们也应该清楚,父爱母爱的概念绝不仅仅只是付出金钱,而是理解与陪伴,是关怀与尊重。
做一个好父母很难,但我们得努力,我们得知道创造一个生命只是一个开端,而不是结束。虽然这显得很圣母,也很天真,但爱是这个世界唯一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