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作者李倩
2020年的网络流行语中,“社畜、996、打工人”的热度还没褪去,更为高大上的“内卷”又突然闯进了人们的语言体系。一时间,无人不“内卷”,无行业不“内卷”。与全民息息相关的教育,是不是也存在“内卷”?
什么是“内卷”?
“内卷”一词最早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格尔茨对爪哇岛农业经济状况的总结提炼,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的概念名词。最近的流行词“内卷”,更多的指人们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
人类学家、牛津大学教授项飙认为,原来“内卷”指的是重复的,没有竞争的,不能摆脱农耕社会的结构性格局,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非常耗能。分析当今“内卷”产生的原因,项飙认为是由于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和资源分配方式。
教育“内卷”的主要表现?
教育“内卷”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应试教育”。教育原本不应该存在竞争,但是考试使得教育形成了类似于市场竞争的格局,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应试教育”的产生。为了将自己的考分最大化,考生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做题上,假设一个学生每天玩1小时、学8小时能得90分,而每天不玩、学9小时能得91分,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框架内,人们都会选择后者。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考试排名“一分一操场”的风险。可见,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的“内卷”将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妨碍学生健康成长。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也可以看出通过素质教育避免应试教育对学生过渡伤害的用意。然而当10月16日教育部宣布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之后,悖论性的一幕出现了: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却不得不借助应试教育的手段。反内卷化反而加重了内卷化,似乎再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哪些人群在被“内卷”?
学生毫无疑问是受到教育“内卷”伤害最严重的人群,他们不仅要承担学习的压力,还被迫负担着家长们的焦虑。虽然大学录取率比十几年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是名校的录取比例仍然很低。很多学生虽然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最后依然考不上知名大学;而那些考上好大学的学生,不少也因为高中阶段“用力过猛”,进入大学后放飞自我以至于迷失了人生方向。调查显示,厌学现象成为普遍;找不到生活目标的“空心人”占比超半;抑郁者和潜在抑郁者人群庞大;自杀者的年龄趋于低龄化。
教育“内卷”也给老师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有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包含着教案本、听课本、班级评价、成绩分析等各种量化打分,过于重视过程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并不利于老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而是陷入“内卷”的旋涡。
家长被“内卷”的程度也不低,中国社科院杨可研究员的论文《母职的经纪人化》就直指母亲的内卷化。从孩子出生那天开始,父母就开始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进行精细的规划。肚中听胎教,一岁学游泳,两岁练体能,三岁学英语,四岁上乐高,五岁学画画,六岁学乐器,上学后精心的挑选学校、辅导班、老师……早前曾被媒体关注的“海淀家长”,就是“内卷”的典型人群。而家长的焦虑又反过来加大了孩子压力,有家长在接受采访中提到:“一个家庭一定要有一个鸡娃的,一个佛系的。如果两个家长都佛系,那孩子现在很开心,将来就完蛋了;如果两个都鸡娃,那孩子现在都挺不过去。”
教育能否从内卷化突围?
项飙认为,“内卷”是由选择不足带来的群体压力导致,不分化是“内卷”的重要前提,当人们的价值观高度相似,就会导致某一个赛道上的竞争过于激烈。
那么可不可以有这样的一个机制,即使孩子没有办法迈进名牌大学的大门,也能够有别的好出路?放眼全球,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相对成功。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双方有着更多的交流,从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双元制每年培养出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根据一份德国工资统计表显示,德国高级职业院校的学生平均年薪接近35000欧元,不少行业的高级技师工资远高于普通公务员。我国近年来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鉴双元制的优点,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实际就业的衔接并不完善,还无法对抗“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习惯,需要多方面、长时间地努力。
在当前机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突破“内卷”的重点是让每个人找到不同的竞争路径,这依赖于学生个体的热情和创造力。杭州天元公学国际部校长夏谷鸣认为,虽然社会大环境现在无法改变,但可以预见未来的人才评价体系肯定会有所改变。所以家长和教师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千差万别的考试成绩,从而保护好学生的心态,让他们有精力和胆量去发掘自己的不同之处。当学生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他们天生会对音乐、美术、体育、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兴趣,探索出个人最有优势的发展路径。这才是普通人突破当下教育内卷困境的根本方法。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