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所高校的招聘简章,要求应聘的博士生必须“本硕博均毕业于双一流高校”,且“拥有海外经历者优先”。这让我想到不久前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讲到一位本科就读非名校的博士生,想应聘某大学教职岗位,得到反馈:不符合要求。原来该校同样要求应聘者本科阶段必须就读于“双一流”高校。
博士求职,学历“查三代”,本科、硕士阶段就读非名校,连面试机会都不给?很多人对高校的这种做法很有意见,他们认为能考上名校博士,就可以说明个人具备很强的实力,我们不能以“本科学历普通”而不给其面试机会。他们还认为,有些本科或硕士就读非名校的博士生,水平很高,不比那些本硕博均毕业“双一流”的博士生差。
大家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事实是,一些高校和其他招聘单位根本不理会人们的这种诉求,坚定地执行学历“查三代”,“第一学历”不够光鲜的博士生,依然被排斥在外。
除此之外,一些城市在引进人才时,也会要求引进人才的学历,“三代”均出生名校,若本科就读非“双一流”高校,即便博士就读985高校,也不符合引进要求。
很明显,大家看重本科出身,看重“第一学历”,其实就是看重高考。
高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没人会怀疑,可是高考录取是按省份进行的,在一些省份,考“双一流”高校比较容易;而在另一些省份,考“双一流”高校却异常困难。也是就说,有些学生高考生分数很高,但因为地域和名额分配的原因,上不了“双一流”高校;有些学生高考成绩一般,但“双一流”高校在当地投放了较多的招生名额,他们得到进入“双一流”高校就读的机会。
另外,高考分数相差几分,可能就是“双一流”和非“双一流”的区别,但差几分的高考成绩,真的能说明水平之间的差距吗?
我们承认,高考成绩好的学生,具备很好的综合素养。但我们也应看到,部分高考成绩不高的学生,不是水平不高,他们可能就是没有发挥好。等他们到了大学,身上的“霉气”散去,就渐渐步入正轨了。所以他们后来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考上名校博士生。
再者,就算在高考中取得巨大成功,这种成功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它不代表个体今后永远的成功;而在高考中没有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今后永远与成功“绝缘”。我们身边有相当一部分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名校后荒废学业,最后碌碌无为;也有一些在高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得荣光,获得认可,走上人生巅峰。
倘若站在求职者的角度,学历“查三代”,的确很不人性,但若站在部分招聘单位的角度,学历“查三代”,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20年前,全国每年研究生招生仅数万人,如今,每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在百万级,其中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突破10万大关。学历的“通胀”,必然会导致招聘单位提升“录用标准”。如果招聘单位不在学历上卡关,大量符合条件的求职者,会让单位人事部门头疼不已,提前筛掉一部分“第一学历”不够光鲜的求职者,既能让人事工作更有效率,又可以保证求职者的整体质量,基本“利大于弊”。应该说,本质上,“卡学历”就是“优中选优”。
好在招聘单位对求职者学历“查三代”,不算是很普遍的现象,相当多的招聘单位不会因为“本科毕业非名校”而不给求职的博士生面试机会。他们只是把“第一学历”作为参考因素之一,如果求职者有高质量论文、专利,或有一两个受过权威认证的顶级科研成果,就算本科就读非名校,一样会被录用。
毕业于某省属“非双”师范大学的胡某,就是如此。他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秀,保送本校研究生,后考博考上了一所985高校。因为读博期间发表了高质量论文,毕业后被一所“双一流”高校破格录用。
也有一些“第一学历”普通的名校博士生,选择“曲线救国”。比如,拥有211高校博士文凭的李某,科研成绩突出,想留校,然而本科或硕士就读的是“非双”高校,只能选择去一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任教。经过数年努力,在评上副教授且在领域内获得一定口碑后,他以引进人才的身份回到了博士就读学校,成功“逆袭”。
人的一生很漫长,也充满着各种变化,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努力状态,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改变命运。“第一学历”不光鲜,未来之路会有更多曲折,但光明不会消失,它只是在远处,等待着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