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大学之魂》智效民/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梅贻琦担任教务长以后,曾拟定《清华发展计划》和《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等文献。前者认为,清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根据财政状况来聘请好教员,增加新设备,至于行政部门则不要继续扩充;后者则提出培养人才的各项方针,其中特别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之重要。此外,他还参与制定了《清华学校组织大纲》和《国立清华大学规程》等制度。
担任校长后,梅贻琦在就职典礼上明确指出,办大学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为此,他提出观点:“学术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梅贻琦教育论著选》第1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用这个观点来对照一下如今在大学校园流行的量化考核制度,真是发人深思,令人长叹。
在这个简短的就职演说中,梅贻琦还说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虽然广为流传,但许多人未必知道其来历。根据追随梅贻琦多年的赵赓飏回忆,当年梅先生回国担任校长时,正是美金升值、学校经费绰绰有余的时候。为此,各院系除了大量购买图书仪器外,校园内还有一股大兴土木之风。因此,他在就职典礼上说这句话,是要强调大学的好坏取决于大师的多少,而不是大楼有多高。
后来施嘉炀教授也说,抗战胜利后,梅先生还在《校友通讯》中写道:“纵使新旧院系设备尚多欠缺,而师资必须蔚然可观,则他日校友重返故园时,勿徒注视大树又高几许,大楼又添几座,应致其仰慕于吾校大师又添几人,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而吾清华最应致力者也。”(《梅贻琦先生纪念集》第289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2月第2版)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倘若梅先生知道如今建筑市场的一些规则也在校园里大行其道,而广大教师在各种压力下也很难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时,他会作何感想,有何议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