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红,柿子黄,柿子甜似糖……”
又到了秋冬天吃柿子的季节,满枝头红艳艳的柿子,又软又甜,着实让孩子喜欢。
可就在前几天,一个6岁的孩子却因为多吃了几个柿子,居然导致肠坏死。好在手术及时,医生在切除了一段肠管后,保住了孩子的命。
时值秋季,病毒四起,孩子肠胃功能发育不完善,加之本身免疫力又低,吃得不当心,很容易引起各种问题。
秋季食物怎么吃才健康呢?家有孩子,一定要“留心+小心”。
01
柿子好吃,勿贪食
柿子是秋天应季的水果,营养丰富,口感甜糯,是很多孩子的钟爱。但如果吃法不对,却会影响孩子健康。
前文提到的6岁男孩吃柿子导致肠坏死,主要原因是“贪食”。
从医生分享的病例来看,原来孩子家住农村,柿子熟了,于是天天吃。
结果,没吃几天,孩子就肚子疼,排不出大便了。送到医院一检查,结果在肠道里发现两个杏子般大小的“石头”,俗称“柿石”。此时,孩子的部分肠管已坏死,医生不得不做切肠处理。
软软的柿子,怎么会长出“柿石”?
这是因为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未熟透的柿子和柿子皮,鞣酸含量更高。当人体摄入鞣酸,在胃消化酶的作用下,它很容易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钙等矿物质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食团。
一般情况下,如果柿子吃的不多,形成的食团不会太大,大多可以通过肠胃排出体外。但如果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鞣酸,食团就会越滚越大越坚实,无法通过小肠出口,于是容易引发肠梗阻。
这种食团大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就医不及时,还有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几年前,青岛3岁女童就因为吃了两个柿子,加上喝了大量牛奶导致胃穿孔,抢救无效而死亡。
孩子怎么吃柿子,才适宜呢?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不吃不熟柿,
不空腹吃柿子,
不贪吃,
不和牛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一起吃,
肠胃功能不好的孩子,尽量不要吃。
02
螃蟹味美,要慎吃
关于螃蟹的吃法,民间却有很多禁忌说法,其中一个就与“柿子”相关,说:柿子与螃蟹“相克”,不能吃!
食物真的有“相生相克”的原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关于“食物相克”的说法,给出了科学解释:
根据我国营养专家郑集教授针对诸如“柿子+螃蟹”、“韭菜+菠菜”等说法,用小鼠、猴子、狗以及人体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均未发现有异常。也就是说,“食物相克”一说,不成立。
可是为什么会有“柿子、螃蟹相克”的说法?
事实上,很大的原因在于要么食物不干净,要么人体本身对某种食物就过敏。
如果吃了没有处理干净的柿子或螃蟹,一种吃下去会引起肠胃不适,两种一起吃,也是如此。
又或者如果人体对柿子或螃蟹中的其中一种过敏,自然而然,两种一起吃,也会过敏不适。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不能排除,那就是:螃蟹本身就是高蛋白食物,如果一口气吃了很多柿子和螃蟹,那么柿子中的鞣酸会与螃蟹中的优质蛋白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食团,导致肠胃不适。
所以,无论柿子还是螃蟹,味道再好,也要适量吃。对于幼儿来说,尤其要注意。孩子本身消化功能弱,不要让过度饮食造成肠胃负担。
此外,孩子在吃螃蟹的时候,以下几个问题家长要注意。
1)不要生吃
螃蟹体内携带寄生虫,如果清洗不干净,或蒸煮不透,甚至生吃,有很大的风险会把蟹体内的病菌和寄生虫吃进肚子,引起各种疾病。
娄底9岁女孩的女孩因为流鼻血,结果用了奶奶的偏方吃了生螃蟹,反复出现肚子痛的情况,经过医生诊断,感染了肝吸虫。
给孩子吃螃蟹,一定要煮熟。
2)安静进食
商洛4岁小男孩乐乐在家里吃完螃蟹后,咳嗽三天不止,等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右肺下叶段卡了个蟹腿。因为蟹腿卡的时间有些长,孩子气管周围明显出现了病变症状。幸亏手术顺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蟹肉肥美,可蟹壳质硬,孩子在进食时,家长一定要注意,让孩子安静进食,以免发生呼吸道被卡异物情况发生。
03
自制面食,要警惕
为了孩子饮食健康,很多家长会亲手制作一些面食给孩子吃。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吃上安全的食品,但食物存放要注意,否则安全的食品“更不安全”了。
就在前两天,备受举国关注的#酸汤子中毒事件#终于落下了悲伤的帷幕。截止19日中午,黑龙江鸡西市一家12口人聚餐中,9位食用过自制“酸汤子”的长辈全部抢救无效,宣告死亡。
热热闹闹的一次家庭聚餐,却因为一锅酸汤子,酿成人间悲剧。
事实上,“酸汤子”是北方家庭常吃的一种自制粗面条,由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而在该事件中,问题“酸汤子”早在一年前制成,放在冰箱冷冻,食用前又被拿出放在阴凉处,不知不觉已然滋生大量致命细菌——“米酵菌酸”。
这是由于酸汤子发酵后搁置时间太长,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这种细菌又产生了致命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不仅有极强的耐高温性,即便100度高温沸水也不能破坏其毒性;它还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大量食用后,病死率高达50%以上,且没有特效药。
“酸汤子中毒”事件报道后,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一则“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提示。其中提到,食用诸如北方的酸汤子、臭碴子、格格豆;南方发酵后制成的汤圆、肠粉、河粉等发酵米面制品,都要引起注意。
此外,“米酵菌酸”也隐匿于长时间泡发的食物上,比如隔夜泡发的黑木耳或银耳。
浙江7岁的小女孩雯雯因为吃了一盘泡发两天两夜的黑木耳导致中毒,肝功能衰竭,伴随其他脏器不同程度损伤,孩子全身血液置换4次,依然昏迷不醒。
安全问题容不得一点差池,各位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千万不要让一时疏忽,令悲剧再上演。
俗话说,“病从口入”,而民以食为天,饮食安全,就是一道生命保障线。家有宝宝,饮食遵循吃新鲜的、吃常见的,吃适量的,就是最好的防线。
策划:有养 撰文:木青
编辑:源满 视觉:七喜
图片来源:pexels、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