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学生弑母案,是谁把孩子变成了杀人犯?

近日,南京警方通报了一起“中学生弑母”案。

事情发生在11月12日晚,南京一所高中的学生李某晚上10点放学后,在家写作业时,遭遇母亲的严厉说教及言语辱骂,李某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用菜刀将母亲杀害。

案发后,李某换衣服出门,去了同学家借宿。第二天上学后,李某主动向班主任坦白,并用教师办公室的电话报案自首。警方赶到现场,证实李某的母亲已经死亡。

据说,李某的父母都是老师,因为儿子读书,在儿子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因为母亲“管教严格”,但李某又沉迷于网络游戏,母子俩经常发生争执,最终引发了这场悲剧。

看到这起案件,大家忍不住都会一声叹息,这对李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灾难。

在这件事情曝光之后,也引发广大网友热议,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过度保护的父母

养出来的孩子更没有规则

还记得之前的一则新闻,18岁台湾留学生孙安佐因在美国涉嫌扬言恐怖袭击被捕,后又被发现持有一把真枪及1600多发子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造成孙安佐如今情形的原因,他的妈妈可谓是“功不可没”。

她曾经在节目中讲自己的育儿经,让一众人大跌眼镜。

她的儿子孙安佐在家就像一个小皇帝,捧在掌心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没有教育、责骂,甚至犯了错总有人跟在后面“擦屁股”。

在孙安佐11岁的时候,就逼迫他每餐要吃掉成年人一样多的饭量,一天要吃七个小时的饭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般孩子一两岁就断奶了,不可思议的是,孙安佐一直到12岁才断奶。

甚至狄莺一直和儿子同床睡了15年,还让儿子摸着她的胸来睡,直到儿子和她一起睡会有生理反应,她才意识到,孩子长大了,该分房了。

狄莺在节目中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脸上带着自豪和沾沾自喜。

在过分溺爱中长大的孙安佐养成了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性格,最后他也自食恶果。

过于宠溺孩子、保护孩子,并不是爱的形式,反而是以爱之名,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学习面对困难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会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关注、保护的父母可能会伤害他们的情感发展。阻碍孩子的独立性,会降低他们自己处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少年说》中,高二学生郝睿涵便由于家人“太宠自己”,自己活生生地长成了“高分低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由于家长没有教她怎么用筷子,从小就习惯用勺子的她,17岁还不怎么会用筷子;

初二才开始自己穿衣服;

17岁第一次试着自己倒热水;

想要自己买衣服,对衣服型号是什么毫无概念。

过分的“爱”,成为了最深的伤害。

“国学大师”于丹说过: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放手的是父母,需要学会面对困难的,首先也是父母。

当家长的心逐渐变大,才能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生活与成长,感受快乐与失败。

人间没有不艰难的路,唯有让孩子锻炼出坚韧的品质,才有对抗狂风暴雨的力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的过分打压

容易让孩子自卑

在郑爽的综艺和访谈里,可以发现她身上自卑的影子。

首先是对长相的自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早年跟张翰谈恋爱,郑爽公开承认跟张翰在一起很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后来张翰因为工作太忙,没法及时回复消息,她竟觉得是自己魅力不够,偷偷跑出去整了容;

再比如有次在某个综艺里,她怕粉丝脱粉:我要是成为一个大胖子,谁还喜欢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后是对自己表演能力的自卑:

她在某个综艺里公开说过:我从来都没有被那么多人瞩目过,就觉得不好意思,又觉得自己没什么资本,有时恨不自信,我真的很害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演好。

按理说,郑爽16岁就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是班里最小的学生,表演天赋出众,本人又天生丽质,资源也不错,怎么还会如此自卑?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无论一个人看上去是多么优秀,他们的自卑与惶恐和别人实质上都无两样。”

在网上可查的资料里,郑爽的童年经历是这样的:

2岁学习才艺,5岁开始各种比赛;

每天练琴,弹错键就会被妈妈打手;

数学94、语文91,还会被妈妈大骂一顿。

不难发现,郑爽的妈妈不仅对孩子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而且对错误零容忍。

温尼科特曾经说过,

孩子是通过妈妈的眼睛看世界的。妈妈严苛的高标准,久而久之就内化成了孩子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不允许犯错误,我必须要努力优秀。

虽有了压力就有动力,但也难免会有情绪,郑爽的妈妈并不认可孩子的情绪表达,郑爽在访谈里自爆:她最羡慕的是邻家的小孩受了委屈可以放声哭泣,每当她有委屈想要哭的时候,妈妈就会教育她,大声哭招人烦。

心理咨询师说

在孩子与养育者的互动中,如果孩子被持续性地灌输必须达到什么条件或者标准,家长才会认为他们好,给他们一个认可或赞赏,而平时对孩子的要求更多地侧重不满意的方面,那么孩子就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核心自我形象。

虽然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但因为缺少对孩子的接纳,所以孩子会默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习惯于遇到问题先来挑剔自己,必须要去满足一个个标准才可以。

可是外界的标准始终是不稳定的,如果把自己的自信都建立在外界的认可上,这种自信得有多脆弱!

当外界没有给到相应的认可时,自卑和抑郁就会找上门来。

说了这么多,那么父母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呢?下面是我给出的一些建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尊重和抱持

是孩子心里健康的基石

在这里我想到了演员袁泉,不论是《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还是《中国机长》里的乘务长毕男,那种镇定自若不卑不亢的气场自内而外地散发,她和郑爽像是两个极端。在袁泉的身上,似乎有一种难以用文字表述的自信。

后来有一次看《朗读者》,袁泉和董卿分享自己当初学艺的经历: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来学校挑人,袁泉很幸运的被挑中了。

对于是否抓住这个机会,妈妈问袁泉,你要自己想清楚,你是不是真的想去学京剧?

袁泉回答,对呀,我真的想去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后董卿问:最后家里是谁做主来决定这个事情?袁泉眼睛里闪动着光芒:我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不仅是董卿被触动,我也恍然大悟。面对人生的重大决定,妈妈懂得询问孩子的意见,给他们弹性的空间,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尊重和重视。

对孩子来讲,尊重意味着把他当做是一个有思想,需求和情感的独立的人,所以他的思想会被看见,需求会被觉察,情感会被回应。

具体到生活里,父母尽量减少代劳代办,凡事先征求孩子的看法,尽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这样孩子会充满价值感,当孩子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会自我暗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我要为自己负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要给予情绪上的正面回馈

异地求学,哪有一帆风顺的,和郑爽一样,袁泉同样碰到了很多的困难。但袁泉父母的应对方式,却和郑爽的妈妈完全不一样。

在节目里,袁泉坦言,在戏校的前两年,是她最痛苦的两年。她的腿很长,别人轻易就能做到的动作袁泉做不到,即使她的膝盖最后已经变形,她写信向父母诉说自己整天“垂头丧气,闷闷不乐”。

父母很快给袁泉回信,他们先回应了孩子的情绪: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们绝不会在你竭尽全力仍暂时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还要你拼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后提出解决方案,能否向老师说明腿伤未好。最后鼓励袁泉,要她不气馁,保持良好的情绪。

在没有手机,一家人远隔千里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的八十年代,她和父母两年内竟然有了两百九十多封的家书来往,平均每三天一封。可以想象在人生最艰苦的两年里,她得到了多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些力量推着她,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情绪的积极回应能够让孩子更加强大?根据依恋理论,在生命之初,如果妈妈能及时有效的读懂孩子的需求,给予安慰和关心,那么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种“我值得”的信任感会伴随他们一生,成为勇气的来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沟通中尽量客观

避免主观评判

很多父母喜欢评价孩子:“你真蠢”,“这么内向有啥前途”,“他这方面不行”。

这就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评价,如果他真的“内向”,为什么在最好的朋友面前可以侃侃而谈呢?

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要开朗大方,他同样可以是内向阳光,也可以是拘谨敏感。孩子都是有可塑性的,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否则他们会压力山大,人生才刚刚开始,怎么就突然的定型了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如孩子没有考好,或者不善于和人交往,父母会骂“笨”或者“胆小鬼”,这种声音如果反复的在孩子心里被强化,他们就会陷入“自证预言”的行为模式,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生还未展开就先选择了消极模式,陷入无限的压力和困扰中。

正确的沟通方式,是尽量基于事实本身的描述,共情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以孩子没考好为例:

你这次考了80多分,在班里排第三十名,比上次考试退步了十五名(描述)。妈妈能看的出你最近挺努力的,每天早出晚归很辛苦(共情)。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妈妈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询问和建议)

总之,孩子想要心理健康,首先需要的是父母自己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一定要是个长期的过程,塑造家庭氛围和沟通方式。

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及时积极的情绪反馈和平和的交流沟通,能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信积极的内在,让他在复杂深远的人生中,走得更加有力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