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三男生弑母:孩子曾是年级第一,妈妈是位人民教师

作者:刘娜

你好,见字如面。

我真是要疯了,我们家刚刚又发生了一场狂风暴雨,我这会儿给你写信,手都一个劲儿打颤。

我和丈夫结婚16年,有一个15岁的儿子,上高一。这孩子以前是学霸,特别是初二之前,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三名。

但是,从初三到现在,成绩开始下滑,不是班级前三,但一直维持在班级前十。刚刚过去的期中测试,成绩滑到了班级第12名。

这个周末他回来,知道成绩没考好,啥话都没说,直接进自己房间学习。

晚上吃饭前,他爸从学校回来——他爸是另一所中学的老师——推门到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没有认真写作业,而是刚玩了手机,游戏还在那儿挂着。

他爸当场就炸毛了,拿起台灯砸孩子,一下把孩子脑袋砸出一个大包。孩子说“你凭什么打我”,他爸又顺手抄起客厅的凳子砸孩子。

我正在厨房做饭,听见赶紧跑过去拉,结果他爸还抡了我一拳,我这会儿膀子还疼得慌。

孩子一看他爸打到我了,蹭一下从我背后蹿出来,要和他爸决斗。

他爸又拿出工具箱里的铁锤,要捶孩子。

我打开家里的门,把孩子推搡出去。

当时已是晚上8点钟,孩子胆小,也没有跑远,躲在楼梯道里哭。他爸嫌不解恨,还要追出去打孩子,被我反锁上门,拦在屋内。

他爸又跑到娃的屋里,把娃的书本全部扔在地上,大喊着什么“不学了,不过了,不活了”。

后来,邻居听见吵闹声,跑过来问怎么回事,他才消停下来。

他好脸面,把面子看得比天大,在学校还是副校长,业务能力强,多年的先进工作者,但回到家里简直就是暴君。

对孩子要求极其苛刻,孩子退步一点他说话特别难听,总是把孩子和他教的学霸比。

多年以来,我和孩子长期都生活在他的否定和羞辱里。别说孩子对他有意见,我对他也是忍无可忍。

昨晚,他爸消停后,我跑到楼梯道里把穿着拖鞋的孩子带回屋,给孩子把饭端到房间,又陪孩子写作业到夜里11点半。

晚上,孩子休息时,我说:“别和你爸一般见识。”

孩子哭了,说:“妈,我觉得活着特别没意思。”

我一听:“傻孩子,你还有妈呢,不管你成绩咋样,妈妈都爱你。”

孩子还是重复说:“妈,我真是一天都不想看见我爸,要不是因为你,我连这个家门都不想进。”

孩子睡后,我再也睡不着了:

我对孩子没有那么多要求,一直期望他健康长大就行,但他爸和我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又特别自以为是,我们这个家怎么了,我该怎么办呢?

感谢信赖。

为了更清晰地捋顺你们家的问题,我们先回顾一起刚刚发生的案件:

11月12日晚,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男生李某,在家写作业时,遭到妈妈的严厉说教和言语辱骂。

盛怒之下,李某拿起菜刀,砍杀了妈妈。

妈妈倒地后,李某换衣出门,到同学家借宿一宿。第二天上学后,他主动向班主任坦白罪行,并在老师的鼓励下,报案自首。

警方赶到时,妈妈已经死亡。

又一起弑母案发生,以弑杀母体、挑战伦理的方式,撞击着舆论和人心。

案件发生后,更多的细节也随之披露:

妈妈谢某是一位人民教师(有媒体报道,该男生爸爸也是教师),平日教育里对儿子非常严厉,母子之间多有冲突。

有媒体报道说,这次母子之间冲突的原因,是李某成绩退步到年级第5名。

案发前,妈妈在学校门口租房子陪读多日。

如今,距离2021年高考还有6个月,她倒在儿子的屠刀下。

儿子李某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孩子,曾获得年级第一名。

高二时,因成绩好进步快,获得“进步之星”的称号,发表“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即兴演讲,鼓舞很多同学。

两个月前的全校模拟考,李某还受到学校的嘉奖,在备受瞩目中收获掌声。

如今,他却杀害母亲,锒铛入狱。

他还是个孩子,但他罪有应得。

我在心痛中梳理这起案件时,想起了另一起案件: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

吴谢宇也是一个超级学霸,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他遇害的母亲也是一位老师,教学能力突出,道德感极强,也非常自律。

用她弟弟的话说:有着人民教师的清高和知识分子的洁癖。

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吴谢宇优秀上进,追求完美,被封宇神,努力在人群中保持美好形象。

但,案发后,吴谢宇一系列掩盖罪行、欺骗亲朋、躲避罪责的操作,还有他爱上妓女,跑到酒吧当男模的叛逆,都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强光之下是阴影,学霸背后有暗伤。

南京弑母案、吴谢宇弑母案,还有你这封充满着狂风骤雨的来信,都有一个共同点:

有些教师父母,为什么活成了孩子的仇人?

01

好老师,不一定是好父母。

北大教授徐凯文(心理学博士)曾花费大量精力,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内部分析,试图分析什么职业的父母,更容易让孩子在信念毁灭中,选择自杀。

非常抱歉,答案是:

中小学教师。

我对这个结论的理解,是这样的:

也不一定就是中小学教师,可以概括为“好为人师的控制型父母”。

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

父母好为人师,就会过度自信,认为自己能桃李满天下,或成就显著璀璨,必定会教好自己的孩子。

过度自信的父母,就会缺乏自省,就会缺少共情,就会从想当然的视角,漠视孩子的感受。

更有甚者,像你的副校长丈夫,在好面子和好比较中,陷入过于严厉的管教,让孩子在愤恨和叛逆中,对家庭产生恐惧和反感。

父母好为人师,从职场返回到家中,不能转化角色,还活在“都必须听我的”的一言堂里。

孩子在学校,听够了任课老师的各种说教,回到家还要听父母的花样训导,不窒息和厌烦才怪。

这也是为什么,小学和初中阶段,有的老师的子女,学习成绩特别好,但到了高中或者考上大学后,就开始倒退,尤其是出现心理问题。

以前的“好”,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控制;

今天的“坏”,是为了反控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你的孩子,也是如此。

小时候,打不过爸爸,害怕挨揍,没有什么主见,就用好成绩讨好暴戾的父亲。

现在,他长大了,自我觉醒了,对他爸爸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怀疑。这时候,爸爸还在控制他,殴打他,他内心势必就会焦虑而分裂。

焦虑而分裂的孩子会怎么做呢?

他会选择在大人们看来“堕落”的方式,去惩罚大人,比如搞砸考试,比如贪玩手机,比如故意结交有不良行为的孩子。

所以,你家孩子的问题,不在他身上,而在他爸爸那里。

但是,改变他爸爸,我觉得是比较难的——那样一个自以为是的老顽固,岂能是说变就变的?!

这时候,你的接纳和责任,就显得格外重要——

02

爸爸是暴君,妈妈要担责任。

我们再回头看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和南京十三中弑母案:

吴谢宇一案中,吴的同学说,吴谢宇最大的转变,是他父亲患癌症去世后。

吴父去世后,母亲谢天琴在悲伤中不再快乐,吴谢宇需要每天给她妈妈打电话汇报行踪,一年365天,从不间断。

这是孝顺,又何尝不是一种被监视。

爸爸的缺席,让妈妈把儿子当成隐形的丈夫,儿子也在重压中努力讨好妈妈。

南京十三中弑母案中,是本身也肩负繁重教育任务的妈妈,在学校门口租房整日陪读。

我们不清楚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但从案发后,一夜无人知晓来看,爸爸肯定没有同住。

这两起惨案,都讲述着最典型最悲惨的家庭模式:

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逆反的孩子。

你们家,是另一种模式:

过度苛责的爸爸+有点软弱的妈妈+胆小恐惧的孩子。

但是,这种模式之间,又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

父母严重错位的家庭教育。

不管是爸爸缺席,还是妈妈软弱,本质上都是关系失衡的家庭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亲爱的,抱歉我,用“软弱”这个词,形容你。

我从你的字里行间,看出长久以来,在丈夫用殴打、恐吓、羞辱的方式,对待孩子时,你都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反击,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臂膀。

这不仅导致了你丈夫变本加厉的管教,而且让孩子对家庭丧失归属感:

不管你丈夫是副校长还是副市长,在他第一次用殴打的方式管教孩子时,你都应该勇敢站出来,对他进行鲜明有力的反抗。

你是孩子的妈妈,这是你的权利。

你可能会说“他是老师啊,他有方法啊,他比我懂教育啊”。

是的,他懂这些,但不代表他懂爱——家庭不是监狱,是一个更需要爱的地方。

而爱,来自父母的信赖和爱,才是一个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你可能也会说“我护孩子了呀,我拦他爸了呀,他根本不听我的呀”。

是的,你的这种“护”,某种程度上是帮凶,是催化剂,是导火索。

因为,你只是在每次战火燃起时,两边当和事佬,却没有一个明确而强有力的措施,让战火不再发生。

我有个朋友,她老公是政府官员,脾气暴躁,爱打孩子。后来有天,老公又打孩子,她留下视频证据后,复制多份,撂给她老公一句话:

“XXX,你只要再敢动儿子一指头,我就报警,然后离婚,在各大网站曝光你!”

就这一句话,把男人吓住了,再也没有打孩子。

为什么?

对孩子过度使用暴力,本质上就是欺软怕硬。你不来点硬的,根本镇不住他。

你可能会问:至于吗?

至于。

爸爸暴戾,妈妈软弱,还让不让孩子活?

为了家庭内部避免悲剧,为了给孩子留条后路,你要学会正面刚和教。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03

这届孩子早变了,

父母还在执迷不悟。

这些年,教育简直成了惨案发生的重灾区,弑母案、弑师案、自杀案、伤害案,层出不穷。

很多人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或者:“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

真的如此吗?

一个连自杀和杀人都不怕的孩子,会真的脆弱吗?!

我们把一颗好种子,播种到土地里,过了很久,种子没有发芽,我们会归因:是土地的原因,是墒势的问题,是耕种的方式。

但我们把一个孩子带到人间,他出现了问题,我们却归咎于:都是孩子太脆弱(或太叛逆)的问题。

这太不公平了。

“中国的孩子早变了,家长和老师还在执迷不悟。”

这是长期致力于青少年问题心理研究的陈默老师,说的话。

父母自身的局限,才是当代家庭教育最大的陷阱。

为人父母,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这代人,大都吃过苦。

所以,我们唯有奋斗,唯有竞争,唯有狠拼,才能活下来,走出贫困或底层,站稳脚跟,买房买车。

这是我们当年苦读的原动力。

00后、10后的孩子,不再为生存发愁,他们生下来就住在高楼上,喝着牛奶,吃着西餐,出门有汽车,花钱不太愁。

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已经不必再为生存和温饱奋斗。

为什么要学习,是这代孩子最大的困境。

所以,相比我们坚信的苦读和奋斗,已经有了良好物质基础的这届孩子,不再是为了改命而学习,而是为了找到内心的热望,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学习。

怎么让孩子找到内心的热爱?

父母要在正面管教中,给孩子温和而坚定的爱。感受到爱和被爱,孩子才能找到热爱。

所以,下面两点,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难点和重点:

尊重孩子,激发他内心的热忱。

看见孩子,尊重孩子,陪伴孩子,和他一起尝试体验,让他在学习的同时,找到活着的乐趣。

而不是,在误解和伤害里,陷入“活着没意思”的消极信念里。

热爱和能量,是这届孩子最需要补充的营养。

关注孩子的心理,就像关注孩子的成绩一样。

关注孩子的心理,没有那么神秘和难懂。

摒弃高高在上的“你应该”“你必须”“你一定”,俯下身子,耐心倾听,和孩子一起在事件中犯错,在犯错中成长。

然后,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遵守边界,修复创伤,获得治愈。

如果孩子的问题,超出了自己能力的范畴,那就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而不是,碍于面子,去掩藏孩子的感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来信的你,要做的是:

把这篇文甩给你的副校长老公看,让他通过惨案,洞见自己继续如此粗暴管教的弊端,有必要,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告他家暴;

为了孩子的成长,不要再软弱,而是强有力站出来,维护孩子,别让孩子陷入“爸妈都不爱我”的孤岛。

你的孩子成绩好,现在也很棒,值得你这么维护他,让他变得更好。

成绩重要,但没有一个健康的孩子重要。

和孩子深入沟通,看他有没有身体和心理的病痛,如果孩子病了,及时带他就医咨询。

爱,是最好的药物和治愈。

这封长信的最后,很想把这样一句话,送给来信的你,还有所有看到这篇文的朋友——

为人父母,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

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不是为赢了孩子,而是为赢得孩子

加油。

愿你们点个【赞】+【在看】,【分享】出去,和更多人一起成长

关于作者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