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环境下,智能技术给主持传播带来了哪些影响与改变?在拥抱智能技术的同时,如何坚守专业价值和公共责任?面对口语传播的形态变化,该以怎样的学术观察与跨学科视野来解释新现象?目前,这些问题摆在了口语传播教育工作者和从业者面前。
口语传播是现今最主要的表达途径。随着5G、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短视频、网络直播的兴起越发凸显出主持传播、口语传播的关键性和必要性。本着对前沿问题、复杂问题的高度敏感,业界与学界需要搭建起交流平台,来审视、思辨与厘清新媒介技术对主持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暨第五届口语传播高峰论坛,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1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及业界人士围绕论坛主题“解构与重塑: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主持传播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学术焦点进行深度研讨,意图剖析新媒介环境下易变复杂的表象,重新定位人在主持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并寻找重新构造学科和行业的新思路和新力量。
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会长王秋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智能时代,智慧表达》的主旨演讲。
智能时代智慧表达
王秋(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会长)
受邀参加 “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暨第五届口语传播高峰论坛”,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感到些许兴奋。正如本届论坛的主题所示——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这是一个能够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和广泛共鸣的主题。不可否认,今天,我们确实已经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需要重新寻找方向,再出发。而我们今天的坐而论道,正是为了明天的起而行之。
五年前,主持人华少发表了一篇题为《主持人还有将来吗?》的长微博,在业内业外引发了热议。
他说:电视节目大火,到处都可以看到以电视节目的名字命名的各种活动和流行语,各种“中国好XX”,各种“奔跑”,各种“去哪儿”,欢呼雀跃,喜大普奔,流光溢彩。但是,主持人去哪里了?无论是《中国好声音》,还是《奔跑吧兄弟》,好像红的节目已经不需要主持人。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可能会火的各种电视节目,也都不需要主持人了。华少说,就读播音主持专业时,我就很困惑,为什么我们的主要课程是学拼音,学带儿话音的标准普通话?我们要和“标准”一样才能得到赞赏,任何不同都被贴上离经叛道。主持人变成了一台说话的机器,没有态度、没有价值观的机器。我们的课程并不要求我们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说好标准的普通话,这是我们作为主持人的最起码要求,也是我们的基本功。
但是,华少所揭示出来的这个时代的“主持人之痛”,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广播电视中千人一面、千人同音、冷冰冰的播音腔随处可见,没有个性,没有情感,没有温度,普通话不可谓不标准,专业水平不可谓不科班,但却打动不了人。
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主流媒体所制造出来的种种“光鲜靓丽”变得越来越不堪一击。平台的光环在黯淡下去,在这个平台上安身立命的人们又将如何自处,且谋求自身的发展呢?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网民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有人说,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所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通过大数据法而使信息更加精准触达目标用户的场景下,在媒体融合,全媒体建设加速的时代语境下,我们的底气和自信究竟该从哪里来?
近来,我经常能听到一个词——话术。保险代理有话术,房产中介有话术,公关谈判有话术,教育机构招生有话术,而我们的主持人,也有话术。
我无意于矮化“话术”这个词,因为在我看来,“话术”,不是说话的技术,而是说话的艺术。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不仅有智商、情商,还有言商。所谓言商,就是指一个人对语言的使用能力,是否可以用语言说服他人,这是一个人言商能力的重要标准。
主持人就是在媒体上说话的人,说什么,如何说,至关重要,毕竟,一锤可以定音,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导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他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说,好的说服叫教育,不好的说服叫灌输。区别在于,教育以事实为基础,较少采用强制手段。
灌输与教育,相信我们都经历过。
我们都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接受过长时间的不同层级的教育。在学校教育结束后,我们又都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反观来路,灌输的,早已湮灭无痕,长久留在我们内心的,是为师者的渊博学识、情感态度、高尚人品,以及书中和生活中那些触动我们情感与灵魂的文字、故事、人与世事。有时,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有时,如“唯见江心秋月白”。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消化、积淀,这一切渐渐地内化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反躬自省——这样的教育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能否从中提炼出一些有关说服的要素?
有两位古人替我们做了提炼。
墨子
《墨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墨子的学生问墨子, “多言与少言,何益?”墨子曰:“蛙与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pǐ,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子禽向墨子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青蛙和苍蝇,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苏秦
鬼谷子
张仪
春秋时代的民间高人鬼谷子曾教育出了两位不世出的高徒,一为苏秦,以连横之策说动六国联合抗秦;一为张仪,以合纵为策,帮助秦国统一天下,二人皆可谓古今第一纵横之士。关于说话,鬼谷子说,“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意思是,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别人,而说服别人的关键,在于你的话能否使人从中获益。
上面两位先贤的话对于说话一术,可谓切中要害。话术,虽是“术”,其底蕴在“道”。在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能把话说好的人,往往成为人生赢家。
重温了古人的智慧,我们再来直面今天的现实。在智能时代,说话这一人类最古老原始的沟通表达方式,地位反倒愈发显要,在各类大大小小的平台上,面对因信息过载而缺乏耐心和宽容的受众,主持人们成也说话,败也说话。
同时,一方面主持人在边缘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其他行业的精英翘楚,正在对现有主持人的地位形成强势冲击。他们中有演员,有歌手,有相声演员,有专家、学者,当然也有素人;而我们业内一些已成名的主持人,似乎也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可能没有高颜值,说话也未必字正腔圆,但他们擅长抓住合适的时机,说合适的话。他们的自然亲和,圆融通达,机敏智慧,令人如沐春风,印象深刻。他们有态度,有格局,有价值观。如何培养出这样的主持人才?兜了一圈,现在,我们似乎又回到人才培养的老问题上来,这或可视为播音主持界的“钱学森之问”。
关于教育,我是外行,深知“此中有真意”,却欲辩无言。所以,今天我只负责提出问题,答案,还有赖于在座各位方家的真知灼见。
学校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自身的修为、知识的积累、读书的方法等等也尤为重要。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多读书、多诵读、默读,对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的驾驭能力、表达内容的知识广度、深度、内涵,都会大有裨益。郭沫若、老梁、于丹、董卿……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就我们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而言,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不仅致力于树立有声阅读领域的行业规范,以高品质的有声阅读产品引领行业发展,同时,也在有声阅读理论研究及实践拓展方面逐步发力。这既承接传统,同时又回应现实需求。
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直接领导下的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致力于推动中国有声阅读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发端于近三十年前的“小说连播”研究委员会,陆续发展会员台七十多家,是中国广播小说事业的推动者、引领者。
成立两年来,有声阅读委员会通过行业标杆评选(如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评选、中国有声阅读年度排行榜)
精品线下活动(如现场经典诵读活动、故事中国行、大学生有声阅读比赛)
有声精品制作(如未来讲堂)
有声人才培训
有声原创基地等,树立起行业地位。
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与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行业翘楚加强沟通合作,直面当下,共赢未来。
来源:中国有声阅读
编审:钟启华、郭玲琳、涂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