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里有个关注度极高的话题:教育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提问者补充:有多少人,用了吃奶的力气学好了数学,可能以后却去卖菜,学好了英文,几年丟完了。我就是如此,非英语专业八级水准,现在斑马线都忘记了。那教育还剩下什么呢?
看到这个扎心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感,那些为了考试过关挑灯夜战刷的题目,过完考试就还给老师和书本了;那些大学里学了四年的专业,一出社会就转行丢掉了。
教育真的没用吗?
1
教育是为了提升收入
研究表明,中国城市教育回报率大多在6-10%,意思是多一年教育,收入就增加6-10%,而农村的教育回报率则在4%左右。这就意味着,高中毕业后有没有再读四年的大学,将会造成两种学历人群的巨大收入差异。
美国联邦储蓄银行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表明,将人们读大学的成本,与大学毕业后直到65岁退休的收入进行了核算,得出本科学历的平均回报率在14-15%,比一般银行储蓄率的6%还要高出一倍多。所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收入普遍高于低等教育的人群。
这种数据化的研究对普通人而言,距离感太强,那我们来看看田北辰的故事。
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参加了一档香港真人秀,叫做《穷富翁大作战》,在参加节目之前,田北辰这样的社会精英信奉的座右铭是:“如果你今天对自己满意,明天就会被淘汰!”、“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但参加完两天的体验之后,他就自己“打了脸”,原本计划一周的体验生活,提前结束了,并表明“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弱者越弱,越来越惨!”
节目的最后发人深省的感叹道:“这个社会是在极严厉的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2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美国JamesJ.Heckman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父母学历每提高一年,就能使子女收入增长3-5%,一般来说,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父母学历越高,孩子在大学刚毕业时收入就越高。
换言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后代子女。
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在孩子成长、学习、工作中更能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和帮助。
在受教育阶段能用自己储备的知识教孩子或者有能力有财力请家教、上补习班。
在孩子择业的十字路口,能利用自己的学识、见识和人生阅历为孩子拨云见月指点迷津。
3
教育是锻炼缜密思维的过程
我们普遍有一个感觉,那些读书多的人在谈吐、办事方面逻辑更严谨,思维更缜密。
其实是那些曾经刷过的几何证明题在起作用,考完就忘,看起来无用,实则每一步的推理论证都是在锻炼我们的缜密思维。
身边有位朋友,夫妻两人在工厂打工,前几年看周围的人在城市郊区买了一套商铺,跟风买了商铺,建成之后并没有像开发商所宣称的那么繁华,一年多租不出去,好不容易租出去了,租金极低,根本不足以弥补每月贷款。
去年冬天又跟风要买十八线城市的住宅,找我们这些身边的朋友借钱凑首付,一帮朋友给她分析利弊,本来不是那个小城的人,不可能将来搬去居住,小城的人流量不大这套住宅也没有投资价值,而且很可能又要踩坑。
听不进去啊,宁愿听从她同一流水线上的姐妹们都买了的召唤,赶在年前办完购房手续,疫情一来,工厂不开工,夫妻两半年多没有收入,贷款都还不起。
如果是一个有缜密思维的人,一定会在买房之前做周密的分析和比较。
是自住吗?周边的配套怎么样?有没有学校、医院、菜场,交通好不好?
是投资吗?人流量怎么样?规划怎么样?将来好不好出手?
每种选择的最坏结果是什么?风险来临时能不能承受?
在脑子里多转几个圈之后,大概率不会踩坑。
4
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对民众而言,教育是开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钥匙;对国家而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发展的基础。
中国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在经济、技术、科技等领域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无数的事实表明: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前一段时间,余杭区2018年招聘人员的公示名单在网络里刷爆了屏,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很多都是街道办事处这样的基层岗位。
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街道工作并非大材小用,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工作专业性强,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经济社会的服务管理上做好专业支撑。
这正是国民整体素质提升的一个侧影。
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高大上的北斗系统,也需要手机能挂号、结算、排队等接地气的技术和功能。
教育真的没用了吗?
非也,于己于国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