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作业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评价手段,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作业的优化创新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随着网络手段的出现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海量数据涌现,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迭代迅速。然而,在存储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人才判断的标准已不仅仅是掌握大量知识,能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才是信息时代的育人目标。
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重新的界定,对育人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倒逼师生“作业观”的创新;另一方面,信息化赋能教育,在各类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了基于大数据的海量资源的产生,实现了基于网络互联的广泛、快速的知识传播与共享,教师也从大量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借助技术赋能,有力促进作业的多元优化创新,正当其时。
在作业改革方式上,可考虑以下途径——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转变教师“作业观”
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作业的布置应该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换言之,作业的设计不能仅仅以知识为导向、以应试为目标,一味强调对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而要以问题为导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此,一方面,作业中包含的问题,不仅要真实,而且要易于理解,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真实世界的欲望;
另一方面,要从激发学生综合的甚至跨学科的知识学习与运用的角度设计探究问题,开展基于项目式的作业,从而创新作业形式,促进学习者创新创造能力、科学探究思维、工程设计素养等更为高阶的素养培养;
此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业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应当视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型作业模式,强调教师应转变“死记硬背、知识巩固”的作业观,树立面向“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作业观,从而将作业由简单课程延伸的功能,转向实现“作业育人”和“过程评价”的双重功能。
以优质资源为依托,促进作业多元性
信息化资源条件的不断丰富为作业方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4G网络建设进入优化提升阶段,网络覆盖率已超全国98%的人口。教育部科技司发布的《2019年10月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显示,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98.4%,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出口带宽达100M以上的比例达87.5%。两项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全面普及,学生具备在学校或家庭利用网络完成作业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在积极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的趋势下,我国网络教育资源日趋丰富,有很多优质教育资源可供中小学生使用,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利用网络完成作业,亦是培养其信息素养的必要和重要渠道。
基于上述条件,在海量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中,在广泛覆盖的网络环境支撑下,作业的形式不止于书面纸张,也可以开发在线作业,线上线下相结合,供学习者随时随地、自定步调、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练习。
在VR、A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改变现有“设问—回答”的作业“作答模式”,而切换为生动的“体验模式”,如设置网上“云博物馆”参观、“云展览”欣赏、用“识花君”“形色”等工具走进公园辨草识花等。利用网络资源创新作业形式,不仅可行、必要,而且有利于促进作业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以技术工具为助力,增强作业交互性
《学记》有云,“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强调正式学习与课外练习同等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交互式视频、交互式课件的出现,作业习题可以嵌入视频或者课件中,便于学生边学习边练习。利用希沃白板、雨课堂、优芽互动电影等交互式课件制作工具,开发图文并茂加动画的交互式测试课件,给学生布置生动的互动式习题,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兴趣,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感知。
在非正式学习中,不仅可以利用上述交互式测试课件辅助课后练习,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媒体发布作业通知,分享线上作业范例,提供实时作业在线反馈,围绕作业任务实现教师、家长、学生的三方互动,使作业作答与作业支持辅导更具交互性,以提高教师对作业的监控效度和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作为数字原住民,当今学生有多种渠道接触各类电子媒体和数字游戏,也面临更多的诱惑,枯燥的作业难以吸引他们的投入,更谈不上高质量完成。近年来,“作业盒子”“一起做作业”“阿凡题”等平台或工具,以游戏化、情境化的方式使枯燥的作业变得生动美观,兼顾教育性和趣味性。当作业从一种让人厌烦的“任务”或“负担”转变成一种让人乐此不疲的“游戏”或“奖赏”时,自然会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欢迎与认可。
以精准评估为支撑,提升作业有效性
传统作业的“批量生产”在追求作业“产量”的同时,难免忽视每一位学习者的特殊性。在同质习题、标准答案的长期“控制”下,人才培养也趋向千篇一律,不利于学习者创新创造思维的激发,难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实现百花齐放式的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精准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如“E听说”“翼课学生”“乐听说”等App可为学生提供作业的个性化支持、开展智能评测,进行面向过程的精准评估,实现学习者学习特征、能力水平等的“画像”)。
在准确识别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者“画像”的基础上,可开展支持个性化培养的分层教学。如在作业设计时根据难度梯度、内容类别范围等,设计与开发不同层次的作业,依托精准评估和学习者画像将作业有针对性地推送给相匹配的学习者,并对其进行个性化支持与引导。这种分层次的个性化练习方式,将有利于学习者从题海战术中抽离出来,按需分配合适的题目,进行“精准打击”式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作业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教育评价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信息时代便捷的网络、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工具,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关注作业内容的个性提升、作业形式的多样创新、作业交互的生动便捷、作业结果的精准评估,在趣味性的促进中实现作业练习的持续投入,并及时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作业支持服务,才能达到作业方式创新的持续有效发展。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构建依托多元化作业及其伴随性数据的学习成效数据储蓄池,逐步探索出一套面向多学科全过程、全学段的精准评估机制,以实现师生作业的“双减负”和“双重发展”,可谓恰逢其时。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11月刊第二期,原标题《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的作业方式创新》
作者 | 詹泽慧 钟柏昌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导
编辑 | 李香玉
设计 | 九月九
统筹 | 周彩丽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