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梦想,但如果孩子的梦想是赚钱、发财,家长还能淡定吗?
一个小学生就因为在班级演讲中说自己的梦想是发财上过热搜
他说:早出晚归不一定得到多少回报,就像生活在一座囚笼里,每天做同样的事情,这么机械般的生活中的死循环,必须给它摆脱掉。人生就这么几十年,循环地度过和自由地度过,绝对是两种感觉。发财了可以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总比没钱好。
他的话引起了全班同学和家长的哄堂大笑。
对于他的梦想 ,网友的意见分两派,一派是支持,觉得他挺通透的
一派则是觉得这么小就不好好读书,发展下去很危险。
这么小的孩子就把梦想放在发财上,确实会让人有点诧异。与大多数同龄孩子的梦想是我要做科学家、当医生、宇航员等相比,这个孩子的梦想实在是太“现实”了一点。
通过这个孩子的“梦想”,我们能看到的是现在父母对孩子财商的重视,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不是坏事。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信用支付普遍化的当下,孩子需要对金钱有态度。
财新主编王硕就曾分享过他和女儿谈钱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和女儿探讨对每样东西的喜爱程度,按1-10打分。
他会告诉女儿,如果手上的金钱有限,应该选择存更多的钱去买喜欢的东西,而不是把它们花掉去买没那么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引导,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值得拥有喜欢的东西,也会让孩子明白花钱之前要审视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而不是盲目消费。
这样的态度是一种允许,允许孩子的欲求流动,相对于哭穷式教育而言,这种允许的态度会让孩子对金钱更轻松。
哭穷式教育培养出对金钱有匮乏感的孩子
很多家长也会刻意引导孩子的金钱观,但他们采取的是截然相反的方式,那就是:哭穷。
在一期《脱口秀大会》中,演员梁海源就讲到自己小时候,父母总是给他灌输家里很穷的观念,导致他长大后即使赚了钱,依然会觉得很缺钱。
这样的父母身边很常见,他们经常对孩子说“我们家穷,你不要乱花钱”、“父母赚钱很辛苦,你不可以乱花钱”等,父母看似在告诉孩子金钱来自不易,要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但实际上,这样只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留下对金钱的忧虑和恐惧感。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了她的经历。她看中了一个名牌包包,那天她兴致勃勃的准备去把包包买回来。当她到店门口,开始排队时,她就感觉自己内心有点犯怵,到了店里,她喜欢的那个款式刚好缺货。店员给她介绍了一个新款,她明明很喜欢,但是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没买。
朋友说,当她两手空空的从店里走出来时,莫名却有一种很安心的感觉。这样的心态并不是第一次有,已经伴随她很久了。她喜欢的衣服常常要等到打折了才舍得买,囤的昂贵化妆品,却一直舍不得用。
朋友年收入近千万,但每次花钱的时候,她都感到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变成了那个一花钱就会有深深罪恶感的孩子,生怕被父母责备和打压。
因为内在的欲望没有被父母认可过,于是自卑、敏感,即使自己的条件已经可以随便拥有想买的东西,却依然觉得自己不配。
我身边还有一些人,他们拼命努力赚钱,甚至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彻底迷失在对金钱的渴求中,永不满足,都是内在的匮乏感在作祟。
在内在匮乏感的前提下,有的人也会表现相反,他们会拼命地用外在的物质来填补内在的空虚。
现在有的年轻人深陷消费贷,他们借钱买奢侈品、囤一堆化妆品,追求物质享受,也是因为他们的需求在童年时没有被满足,当自卑和欲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像山洪一样爆发。
有个朋友是典型的月光族,总有几天,要靠借钱度日,每次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但是拿到工资后,她就会控制不住地买买买,她说内在就像有一个大洞一样,要用很多很多物品来填塞,却怎么都得不到满足。
没有被满足的童年需求,就是这样变成欲望的大洞,怎么样也填不满。
用金钱为条件的爱也会限制孩子
还有的家长会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来获得零花钱,做一项家务得1元钱,或是干脆把零花钱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挂钩,考100分得5元零花钱,考90分以上得3元零花钱,或是让孩子通过表现来换取零花钱,表现好,就奖励,表现不好,就没有。
站在家长的角度,这是在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实际上,这样的教导方式是在向孩子传递:你不够好,不值得爸爸妈妈无偿给你零花钱。你必须要足够努力,才会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才能获得零花钱。
这会让孩子留下: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需要努力争取,才能得到。他们潜意识中更会对自己的金钱做出限制,而由此,也更加没有能力驾驭金钱。
心理学家路易斯·海在《生命的重建》一书中分享过一个故事。
她认识一个非常努力的孩子,有一天,那个孩子赢得了500美元,非常开心。接着,孩子却没有再来上课。原来,他摔断了腿,医药费刚好花掉500美元。
路易斯说,这个学生的内心对金钱是有限制的,他害怕自己富裕,所以用这种方式惩罚了自己。
还有一个朋友,他很有投资眼光,他看中的很多项目都不错,但奇怪的是,最后分到他手上的钱却非常有限。朋友很郁闷,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衰。后来发现,这源自他小时候限制性信念,父母就是用成绩来奖励他,考100分,能得到1块钱奖励,考95分以上,能得到5毛钱奖励。他为了得到奖励,非常努力的学习,但最后父母又会找来种种借口扣钱,他从来没有拿到的承诺的金额。
这些限制性的观念都会潜伏在潜意识里,很多时候,自己根本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因为追求金钱的路上总是历经曲折,怎么努力都赚不到钱,思想上会痛苦,但潜意识却是满足的,因为这是它熟悉的模式。
可怕的是,这些观念不仅会影响自己,在当了父母以后,还会依葫芦画瓢,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是潜意识的行为,常常自己都不能察觉,或者察觉到了,也无法改变,这样的限制性观念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以发财为梦想也容易适得其反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你只要好好读书,其它的事不需要你操心。孩子对金钱没有概念,不懂得赚钱也没有时间花钱,等到他踏上社会了,父母又拼命让他赶紧学会理财投资。一个对金钱从来没有概念的人怎么可能突然懂得赚钱、花钱呢?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对金钱有一定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父母从小就允许孩子的欲求流动,孩子和金钱的关系轻松自然,长大后,财富就会随之而来。
但想要健康地拥有财富,也绝不是像前面那个视频中孩子一样,以发财为梦想。以发财为梦想,最后很可能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目标和工作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太想达成目标时,他的效率会降低,行动力会减弱。处于放松状态下,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赚钱也是一样,那些真正赚很多钱的人,都是把赚钱放在次要位置,热衷于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金钱又没有限制性的观念,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目标。
如果专注于发财,“我必须发财”、“我要赚很多钱”,这样就会很紧张,压力很大,太大的压力会让计划变得沉重而困难,反而不利于成功。
以发财赚钱为目标,也看不到其他人,所有的其他人都只会变成你赚钱的工具。不管工作,还是日常相处,都会以挑剔的目光去看待别人,责怪别人。这样的态度也会让你孤立无援,得不到真心实意地支持,或者短时间内积聚到大量财富,最后却因为各种问题失去它们,离目标越来越远。
健康的金钱观需要从小培养
想要孩子拥有健康的金钱观,就需要父母从调整自己的金钱观开始,改变限制自己创造更多财富的信念,从小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有很多具体的方法,用著名心理学大师,《对财富说是》的作者奥南朵老师的话说,要赚到钱,需要树立更多正向的金钱价值观。
家长要尽力做到:
感恩:要对赚进来及花出去的每一笔钱表达感恩。金钱是流动的能量,每一笔赚进来的钱都代表自己的努力,每一分花出去的钱也会代表自己的价值观。对金钱心怀感恩,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表达了自己对金钱的感激,这样在花钱时才不会责备自己,更不会因为愧疚感而随意浪费,反而会带有满满的喜悦感,这份喜悦感会吸引更多的金钱能量。
慷慨:这里的慷慨不是慷慨大方地肆意花钱,也不是简单地把钱施舍出去。而是让自己花的钱更有价值。
这个价值不是指贪图享受,追求个人享乐,如果自己的每一笔钱都只是为了贪图享受,这些钱最后会变成仇恨,因为其他人并不会为你感到高兴。用赚到的钱让更多的人受益,做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事情,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 获得更多的财富。
享受:享受花钱的快乐,享受因为自己努力而获得的东西感到喜悦,这会让金钱能量更快的流动起来。这就像我们在与朋友相处时,更喜欢与轻松、自在、夸赞自己的人在一起,而不喜欢和一个愁眉苦脸,整天抱怨的人在一起一样。金钱也是这样,用轻松的态度对待它,享受花钱的快乐,它才愿意与你成为朋友。
在现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既不让孩子对金钱感到匮乏,又不让孩子单纯以赚钱为目标,而是以兴趣为目标,帮助孩子专注于做事,用感恩、慷慨、享受的态度去对待金钱,让孩子懂得金钱的力量,知道那些比金钱更加珍贵的东西。
愿所有的孩子不管富有或是贫穷,都有一颗富足的心!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