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年年倒数第一”:妈妈不催不骂,却狠狠把他705分逼上清华

最近,宁海中学的一个男生被很多媒体评为“励志黑马”。

他叫赵启琛,刚入学时,常常考班里的倒数第一,却在今年的高考中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最初读高中时,他成绩差,压力大,夜里常常睡不着,喘不过气的他,甚至申请走读,试图片刻的“逃离”。

现在从“差生”变为清华的“高材生”,巨大的身份落差,让很多父母都好奇,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作为“倒数第一名的家长”,她的妈妈在采访中的一句话很有启发性,妈妈说:

“他考砸了,就找我发发牢骚。我就安慰他,给他拥抱。我也没别的办法,就这样一直宽慰一直宽慰,一天天就过去了。”

谈及自己的逆袭之路,赵启琛也感慨:

“坚持的信念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妈从来不因我的成绩不理想而责骂我。

在我迷茫失落的时候,他总是不断地鼓励我,支持我。”

赵启琛

一个人获得成功从来都不是容易的。

从青铜变为王者,离不开赵启琛夜以继日的努力,也离不开父母的鼓励与支持。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里写道:

人生来就喜欢被人鼓励,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获得自信,从而变得更优秀。

父母的鼓励,让孩子从中收获了自信,看到了自身的潜力,培养了越挫越勇的勇气。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来都不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打击式教育,国内老师和家长特别爱用的一招。美其名曰“激将法”。

通过不断否定孩子、跟孩子谈条件,与别人家孩子这个比较那个比较,成功地激发了孩子的……痛苦。

很多父母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他们有一大堆理由驳斥孩子的“控诉”:

“我们关心你才说你,不然才懒得说什么。”

“我们生你养你,说几句就是打击了?”

“你进入社会打击你的人更多,现在说说就受不了了!”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无可否认,信奉打击式教育的父母,出发点也一定是因为爱。

只是由于自身认知能力有限,或是过往经验的影响,选择了这种错误的表达方式。

其实,真正内心强大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被肯定、被关爱、被鼓励的家庭环境中。

这样的孩子,充满了自信和自爱,能客观评价自身价值,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生活在父母打击式教育中的孩子,由于经常被否定,可能外表看似坚强,实则内心脆弱。

他们充满了不自信,遇到一点挫折都会让他们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情愿的事,只是想让父母满意,从而赢得肯定,终其一生都无法解脱。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只有一直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善待自己,把人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享受一生的浪漫。

若一个孩子连自己都不爱了,不自信了,你让他怎么去优秀,怎么去成功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小被父母否定的孩子

到底有多苦

前不久完结的热播剧《以家人之名》里,齐明月就是一个从小被父母不断否定的孩子。

买衣服事件,就是齐明月妈妈“打击式教育”的一个小小缩影。

一开始,齐明月先拿起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妈妈却批评她:

“不爱干净还爱穿白色的,以后你自己洗想买什么颜色都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齐明月讪讪地缩回了手,又挑了一件黑色的,结果妈妈却说黑色不适合她。

最后,齐明月按照妈妈的喜好选了粉色,可妈妈还是不满意,骂她:

“你跟你爸真是一模一样,一点主见也没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伴随着妈妈的否定和打击,齐明月长成了一个典型的“低自尊者”:

认为自己很差劲,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总是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境地,一旦出现一点矛盾,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错;

面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时,经常产生“我不配”的想法。

腾讯一档节目《不好说特想听》里面,27岁的时尚公关天天和他妈妈的一段对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天天说:“我每天在帮别人解决问题,我特别希望有一天的时候,我爸妈能帮我解决问题。”

妈妈理所当然地回答:“好啊,你可以跟我说啊。”

可天天却无奈地摇了摇头:

“当我说完了以后,错还是在我,是因为我的能力有限,这是你告诉我的。”

“我在外面已经很难了,我要的是妈,你懂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一刻,哪怕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天天的委屈和压抑。

或许在旁人看来,天天很优秀,也很成功,拥有一份高学历和光鲜亮丽的工作,还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

但在妈妈看来,天天没什么了不起,他依旧是那个浑身毛病、不知轻重的孩子罢了。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过:

“儿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父母打击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东西,不配被爱,也不配快乐,最终得到的,就是一个自卑、怯懦、郁郁寡欢的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被支持和信任的孩子活成了一束光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指的是当一个人被寄予期待后,他便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更容易达到对方的期待。

很多时候,父母换一种说话的方式,很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台湾拍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面对孩子的不足,父母可以指责孩子:“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

但也可以选择发掘孩子的优点:“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孩子考试失误了,父母可以埋怨孩子:“这题你不是练好几遍,笨得喔。”

但也可以再多一点耐心:“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同样的字,只要简单变换一下顺序,就能从诛心变得温暖。

有一天,妈妈给孩子梳头的时候,孩子望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哽咽地说:“妈妈,我好难看。”

妈妈听了很惊讶,因为在她眼里,女儿“超漂亮的”。

于是,这位妈妈向女儿列举了很多证据:“超可爱的小酒窝”、“漂亮的巧克力肤色”,还有“一口漂亮的小白牙”。

最后,妈妈看着女儿的眼睛,郑重地告诉她:“你很美,你长大以后可以成为任何你喜欢的样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担心等自己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总是害怕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刁难。

可面对困境的秘诀,从来都不是自卑和逃避,而是乐观、勤奋、善良。

但这些美好的品质永远不会凭空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从我们身上一点点复制。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留给孩子的不是打击,不是否定,而是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会鼓励

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除了赞美与鼓励,我找不出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为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学会鼓励孩子。

只有在父母鼓励下长大的孩子,才能达到较高的成就。

(1)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提过一个“试误说”的观点。

意思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错误递减的过程。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允许他犯错,并给予鼓励,他们就能从错误中得到成长。

相反,如果给予批评,孩子可能就会害怕尝试,错过学习的机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父母应尊重孩子好的一面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小男孩在家玩篮球,不小心把妈妈珍贵的花瓶打碎了。

害怕被妈妈责骂,于是急中生智,用胶水把碎的那一块粘了起来。

被妈妈发现后,他也没有承认,而是说:

“是一只猫从窗户外蹦了进来,打碎了花瓶。”

妈妈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拿出了三块巧克力,对儿子说:

“第一块奖励你有神奇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会开窗的猫。

第二块奖励你动手能力强,瓶子粘的很牢固。

第三块妈妈要向你道歉,明明知道自己有个活泼的儿子,还把瓶子放在危险的地方。”

妈妈没有因为儿子撒谎而责骂他,而是看到了行为背后潜在的一面,即好的行为。

而小男孩也因为妈妈的鼓励,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父母要注重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鼓励,就是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从中激发自信心。

当父母夸奖孩子时,孩子自然也会因为自信,从而反馈给我们更好的行为。

心理学家杰丝·雷尔有句名言:

鼓励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被鼓励滋养长大的孩子,就像阳光照射花朵,水分浇灌树木一样,他们带着父母给予的力量,更加有信心地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

不要吝啬你的鼓励,要知道你的一句鼓励,就是孩子前进路上的动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