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最强”本科生火了: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在奋力托举

作者 | 可小一

最近,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评选结果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15位候选人在完成答辩会后,现场评委投票选出了10位,这些学神可真是学神中的战斗机。

而在这10位耀眼的人群中,一名叫陈逸贤的男孩火了。他被称为「中国谢尔顿」,有点像刘昊然和周杰伦的结合体。

光是看他的履历,都能让人羡慕到哭。

读高三时,陈逸贤就参加了一项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登顶全国高中组总分第一,并代表中国出征伦敦。

2017年,入读清华大学,在大一时就确认了天体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大学期间,曾多次出征国际公众演讲比赛,赴伦敦与50多个国家的冠军同台演讲。标准的口音不仅让他在比赛中收获了全球六强的荣誉,还为一档英语课程录制了30余篇课文范读。

陈逸贤不仅仅学习成绩好,还会画画、爱唱歌,是清华艺术团合唱队队员、第28届校歌赛选手,策划制作了两届学生节班剧,并跟随集体参加了10余场校级演出。

陈逸贤的优秀似乎成了一种属性,无论哪一方面都出类拔萃。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用心的父母。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走向。

陈逸贤优秀的背后,是他父母的奋力托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陈逸贤读初中时,有其他家长询问他们的班主任:「孩子老是玩手机该怎么办?」老师邀请了陈逸贤的爸爸来谈谈看法。

当时,陈逸贤的爸爸从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老人机,在场的家长们全部愣住了。

他说:「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否则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是啊,父子俩都用老年手机,孩子怎么会想到玩游戏呢?

如果父母都控制不住想刷抖音、玩游戏,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别玩,孩子怎么能做到呢?

武亦姝的爸爸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每天下午4:30以后就不用手机了。

去年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以总分差20分满分的神仙成绩,成为了当时热议的对象。他的妈妈说:「家长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

优秀的父母总是很相似。

不是说为了培养孩子,我们也必须用老人机,或者4:30以后就关机,但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做到极高的自律,孩子才会在耳濡目染中变得更优秀。

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你要求孩子必须怎样的时候,应该先问问自己能做到吗?

言传身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中驱动孩子向父母的样子靠近。

父母的优点,孩子会模仿,父母的不良习惯,孩子也同样会吸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做有原则的父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陈逸贤的父母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底线意识」。

他们和孩子约定好,如果作业做完,就可以看一个小时电视,但如果超时了,那就要受惩罚,比如一星期不允许看电视。

孩子要买东西,就一定要用;买吃的就一定要吃完,不好吃也要吃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慢慢地学会了遵守规则,做自己喜欢的事。相应地,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制力都会逐渐加强。

父母坚持原则不妥协,孩子才能遵守规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的邻居曾经向我吐槽过孩子不好管,不听他们的话:「我也定了规矩啊,但孩子就是耍赖我能有什么办法?」

邻居是怎么做的呢?

当孩子想看动画片时,他告诉孩子必须背会一首古诗才能看。

孩子背了一个小时也没有顺畅地背会,逐渐不耐烦了,哭闹着非要看,他于是心软了,想着孩子也不容易,算了,看吧。

当他要求孩子完成一套试卷才能出去玩时,孩子赌气不吃饭不喝水,他没有办法,再次妥协了。

教育中,父母一定不能惯孩子。如果一而再再而三降低自己的底线,规矩也将形同虚设。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是毫无原则和底线,孩子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爱和规矩从来都是统一的,做一个有原则的父母,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兴趣

陈逸贤在学习方面一直都很快乐,因为父母都是在照着他的兴趣走。

从小,家里就会对陈逸贤进行语言启蒙,给他放中、英文的动画片。发现陈逸贤喜欢反复看、跟着念,父母就会配合他,跟他互动,分角色配音。

5年级的时候,陈逸贤跟随妈妈去剑桥大学访学,接触到了大量的英国儿童文学。他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对妈妈说:「我想把它翻成中文,回国跟我的同学们分享。」

「那好呀,妈妈很支持。」

正是因为妈妈的鼓励和支持,陈逸贤开始了自己的翻译。遇到生词,有时查字典,有时问妈妈,经常忙到晚上10点多,也不觉得累。

父母为陈逸贤选择的钢琴、天文、古文课外班,也是因为儿子喜欢。

他们说,不让儿子上课堂内重复的课程,是为了给他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父母发现陈逸贤喜欢写小说,不仅没有阻止,还主动帮忙把他写的小说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传到网上。

妈妈说,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情,他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就不会泯灭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深以为然,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父母的尊重和支持会成为孩子前行的动力。

流浪大师沈巍去年爆红,尤其是剪了长发换上干净利索的衣服后更让人眼前一亮,成为网络媒体追逐的红人。

表面上的他风光无限,其实他的经历却有些让人心酸。

沈巍学生时期本是一个酷爱绘画的孩子,却被父亲以不务正业的理由强行阻止,并且在沈巍高考后,父亲强行给他填报了他不喜欢的大学和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听从父亲的安排去了审计署工作,虽然在外人看起来是铁饭碗,但是他并不快乐,于是叛逆的他开始捡垃圾。

而此时,父母仍然没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反而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强行治疗了三个月。出院后工作单位也解雇了他,走投无路后他继续开始捡垃圾,一捡就是26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试想,如果当初父亲能尊重他的兴趣,也许沈巍的人生就是另一条路。

父母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去尝试自己的兴趣,不仅能让孩子找到真正所爱,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更能让孩子全力以赴,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却很少去反思自己为何不能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教育孩子不能急功近利,也没有什么诀窍和模板,但优秀孩子背后的父母总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大量阅读养成习惯

陈逸贤的父母都是杭师大的英语老师,培养孩子学英语,他们并不是把重点放在海量背单词积累词汇量上,而是着重于让孩子多看书。

一开始看英文绘本,年长一点看英文书籍,五年级就开始看哈利波特原版英文书。

陈逸贤说,读英文书不是为了功利地记背单词,而是看内容,即便个别单词不认识也无所谓,不会影响整篇文章的阅读。而选书也不一定是名著,最好从感兴趣的开始。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能为孩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爱阅读的孩子,将来一定差不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和孩子一起进步

陈逸贤的妈妈经常会和孩子一起进行英文对话,用来提高孩子的口语能力。

父母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孩子一起进步,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全家一起努力带来的快乐。同时,他也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想起曾看过的一则新闻,42岁的父亲和18岁的女儿共同考上了西安翻译学院,一起成为了大一新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亲退伍后一直在学校从事校园安保工作,但从未放弃过学习。

女儿说:「希望和爸爸互相监督,一同进步。」

父母认真努力,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力量。

当孩子看到父母都在不断学习新知识,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断努力着,孩子自然会随时反思自己,不断向优秀的父母脚步靠拢。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它拼的从来不是父母的物质条件,而是他们的软实力。

我们要有信心,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一定会有回报。

与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我是可小一,媒体专栏作者。有颗赤子心,有些小迷糊,时而温暖,时而逗比。关注亲子教育,与孩子一同成长。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