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价值不只是学习知识,而是让孩子学会怎样跟人群相处。我希望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真实社会的运行法则是什么,而不是长大前被一直放在净化过的隔离罩里。”
文|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思小妞
· · ·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一位年收入千万的大姐,“放弃北京最牛、无数人挥舞着一年几十万学费都挤不进去的国际学校,让孩子去了一间并不大红大紫的公立小学读书”。大姐的想法是:“学校的价值不只是学习知识,而是让孩子学会怎样跟人群相处。我希望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真实社会的运行法则是什么,而不是长大前被一直放在净化过的隔离罩里。”
该文作者有次参加了一场小学生生日party宫心计,目睹了那些国际学校的傻白甜孩子被公立学校的小女孩各种吊打,包括拉拢拉踩、凭一己之力搅风搅雨、被打流鼻血一个、蹲厕所哭泣两个、以及不清楚自己被当了打手的几个。面对几位在场父母的困惑,一位大姐才慢悠悠意味深长说出:“你们知道我当初为什么宁可搬家,也要把小孩从国际学校转去读公立小学了吧?”后来这位大姐自己说出了女儿从国际学校转到公立学校的前后变化:
最基本变化就是女儿在家吃饭再也不挑食了,自己收拾课业资料,自觉穿衣喝水、把自己照料得妥妥当当,因为在公立学校里,一个班级四五十人,没有老师会提醒你喝水、收拾书包。而她的女儿在经历了被同学孤立、被故意欺负之后,也慢慢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保护自己、更明白了不必跟所有人做朋友,有些人就是得敬而远之。
毕竟在国际学校里,五六个老师盯着十来个学生,到毕业也不会出现学生打架斗殴的情况。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了现代家庭全家的事业——择校满意、成绩优秀,则家庭安宁;错失名校、成绩闹心,则鸡犬不宁。而在教育这项“家庭事业”里,择校无疑是重头戏。选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论题,每年都要定期拿出来吵一吵。站私立学校的家长会说,肯定私立学校好呀,一分价钱一分货。你看,李湘、黄磊、姜文、孙俪……那么多明星都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一年交好十几万、几十万的学费,如果私校不好,他们傻么?
▲根据网上报道统计的部分星二代私校名单
可是,站公立学校的家长又会说,咱们国家的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公立居多,优秀的资源仍然集中在公立这里。无论是上海的“四大名校”(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和“八大金刚”(南洋模范中学、建平中学、七宝中学、控江中学、延安中学、复兴中学、大同中学、格致中学);还是北京的“海淀六小强”(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十一学校和101中学)和“西城四金刚”(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四中,师大二附,八中),资源还是更偏向公立。所以,当网上有人问:自己不差钱、娃成绩也好时,送顶级私立学校还是顶级公立学校?
高赞前三的回复清一色的都选了公立学校。
普通家长拎得清,在国内,“公立”、“体制内”、“编制”这些归属性色彩浓厚的地方,才是最稳妥、最优质的地方。
1./ 选公还是选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
选择公立还是私立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选择题。每个选择的背后,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事。采访了三位曾分别就读私立和公立学校的人,听完他们的就读感受,你会觉得这是一个选择难度不亚于“选清华还是选北大”的难题。
采访对象一:@哈尼 曾就读本市排名前三的私立中学两年
就初中来说,市里排前三的私立绝对比前三的公立上的值。我初中前两年就是在私立学校上,后来家里有些变故,插班到全市排名第三的中学读,我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适应公立学校新环境。
和私校相比,我读的那所公立初中(只说我们学校啊)校风乱很多,比如染发、烫发、改裤脚、早恋的很多,这在我们私校几乎不可能发生。听班里同学说过,前几届还有因为打架被劝退、自己辍学的,也是蛮复杂的。读私校最大的感受是人不多、老师负责、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氛围都很好。私立学校通过学费卡掉了一些对教育不是特别重视的家庭,一般来说送孩子去私立学校的家长也对自己孩子学习重视,所以整体环境就比较纯粹。
采访对象二:@阳仔,曾就读深圳区重点公立中学
读公立中学对我的影响至今都很大。好的方面来说,公立中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堪称阶层大熔炉。同学上至社会精英家庭、下至当地“恶霸”都有,这让我从小对阶层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知道这才是未来真实社会的样子。
而私立学校更像是与世隔绝、小而美的象牙塔,里面的学生都被保护得太好了。因为从小见识到了不同阶层的情况,所以很早就知道如果不努力,自己就只能待在较弱的阶层里。
但我作为公立学校中家庭条件普通的学生,也确实会有一些自卑感。
特别是读大学、工作后,接触了曾经读私校的人,觉得他们在性格上更张扬、更自信、见识也更广;不像我大学时碰到条件好一点的妹子都没勇气追,回忆起学生时代,好像除了单调的学习生活(毕竟公立学校要抓升学率),也没啥鲜亮的记忆了。
采访对象三:@果汁儿 曾就读杭州私立小学初中和高中
我就是一个完全在私立学校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
说实话,没觉得私立有多高大上。从小各种攀比,今天你有了限量款,明天我没有就输了;你生日在迪士尼办,我生日就得去五星级酒店。
从家长到孩子,都在比比比。看上去好的私立学校进入国外名校的不少,但我不认为是学校教的有多牛,而是本来生源就好,这批学生去了公立学校也能拔尖儿上好大学。
大部分私立学校并没有能力教出优秀的学生,他们只会在管理层面加以束缚,然后靠着好生源以及学生背后爹妈的雄厚实力让升学率看上去很美。
说白了,没有好的家庭教育,顶级的公校或者私校也只是虚假繁荣。
2./ 选公还是选私?升学率才是王道!/
其实,任何不谈论具体条件和背景就站队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的选择都是耍流氓。
不仅公校和私校之间千差万别,就连公校、私校自己内部水平也参差不齐等。比如,公立学校中就包含菜场小学/中学、普通中学、重点中学、区重点、市重点、省重点;而私立学校从采用的国际课程(如A-/IGCSE)到得到的国际认证(CIS、WASC、NEASC),也是五花八门。
如果不结合孩子的适应性、家长的求学规划、经济实力、精力投入等这些因素去考虑和选择,单纯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从归属单位、入学方式、收费情况、课程特色、班级人数、师生配比、师资力量这些表象看公校和私校差别迥异。但对比同一水平的公校和私校,本质是殊途同归。
比如,顶级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烧钱。前者需要动辄千万的学区房打底、后者则是每年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学费,外加活动赞助费。
再比如,无论是顶级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现在都是功夫在课外。三四点放学后,补习班、兴趣班走起,一个都少不了。从房子到卷子,公立或是私立本质上都是在抢占教育资源。
▲电视剧《小欢喜》
一位身在郑州、家有俩娃、分别在公立和私立学校就读的妈妈。陪读下来的感受就是可能除了北上广深这几座城市的私立学校风格比较突出,其他城市的私立学校其实并没有完全脱离公立体系。不少私校仍然在学习和公立学校一样的课程内容,无非是强度和练习程度有别。
用她的话形容就是:“虽然孩子身在私立学校,但公立学校该学的课本内容我们都学了,考试前该做的试卷也都练了,古诗词背得甚至比公立学校还多,数学拓展题拓得也比公立学校大,期末考试卷子用的也是各区统一的考题,分数也有可比性。公立学校也要适当追求上素质教育,不能只唯分数论(虽然家长还是最在乎这个),而私立学校也要适应地方水土,在家长看重的升学率上抓紧。当然,无论怎么变,在择校上多数家长看中的并不是“公”还是“私”,而是升学率(公立)和爬藤率(申请到美国常春藤大学的比例,顶级私立学校主打)这块硬指标。马术固然酷炫,但不及一纸名校文凭好用,它们才是迈向未来的敲门砖。
3./ 选公还是选私?别太执迷于二者的教育 /
择校这件事,看上去选的是公或私,实际考量的是一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规划和能量的输出。一方面,我认为择校如择偶,也得看三观。
比如,大概率上认为孩子会在国内发展的家庭,死磕好的公立学校,肯定会比追求创新和素质教育的私立学校稳妥一些。毕竟公立学校里,有久经高考的高级教师坐阵,熟悉题型、知道押题和重点。混“体制内”,从资源到经验,肯定公立更保平安。
但小部分那种一心想走出国门的家庭,早点让孩子进入私校,接触世界各地的孩子,对他们未来在另一片土壤上更好地生活肯定有助益。
就像我朋友圈里致力于要把孩子培养成国际人才的家长们,早早就为孩子选定了私立学校,从合唱团表演、志愿者服务到圣诞节party,全方位熟悉起来,自己和孩子一起迈向世界。
另一方面,我们不该过于迷信两类学校教出来的区别。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年入千万、放弃顶级私校把孩子转入中不溜公立小学的大姐,她认为,“鱼龙混杂”的公立学校自身就是一个小世界,可以让孩子提前适应未来成年人的社会;而私立学校保护的太好,担心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以后不适应外面真实的世界。
可是上海自1998年开始允许中小学可以民办,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年数以万计的学生从私立学校进进出出,也没有看见毕业的学生得了“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症候群这种病。
人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很强,成年社会这所大学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会给进来的每个人教会规矩和规则,无论你来自公校还是私校。
而且,不同level的公校和私校又有自己所属的小圈子,大家都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懂自己圈子的规则就好,没必要强迫自己和所有人玩耍。
非洲有句谚语叫“举全村之力养育一个孩子”,人生浮浮沉沉,选择公校或私校,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一生。
一个社会属性完善的人,除了靠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职场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在社会安身立命的人。
对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再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无法取代的。
静思 独立撰稿人 已出版《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焦虑突围:如何利用焦虑过好这一生》、《即学即用:职场新人通关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