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这个主题的文章,是因为我疑惑了很长时间,为啥有的小宝宝才两岁就总是会生气,会说我生气了,还会做出生气的样子,或趴或卧或者在角落。
后来慢慢观察,发现带这样娃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特点,把生气挂在嘴边。
听惯了很多“你再不听话,妈妈就生气了”,你再不听话,爷爷就生气了”……,只想说一句,你这样生气对娃对自己都没有丝毫好处,只会带来错误的引导和身心的伤害。
很多人都说,现在经不起风吹雨打,以后怎么能承受更多,这句话是对的,但如果为了能让孩子承受挫折而进行错误的引导,这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01生气有效吗?
很多爱说“你再不听话,我就生气了”的家长从来不会想,你生气和孩子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一生气,孩子就一定会听你的呢,这是很奇怪的逻辑,而事实证明,你生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教会孩子一种不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那就是用生气来解决,就如同对如果谁不能按我的想法做,我只要生气就可以了。长大以后和人交往也很容易就生气,
在孩子什么都不太完全懂的年纪,只是对周围一起人和事学习,模仿的过程。
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首先,对孩子身心不好,影响健康
从中医上来说,怒气伤肝,肝最喜欢的状态就是调达,就是顺畅,不喜欢各种心不顺,如果经常生气,肝排毒的功能就会受影响,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其他脏腑还会受损,人就很容易生病,免疫力低下。
经常生气的人,还会容易患上心脏病,高血压,胃病等问题,而且因为爱生气,想的就比较多,越是夜深人静,越是辗转反侧,不容易睡着,时间长了就会患上失眠。
而且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你用生气来提条件,吓唬她,她根本就不理解,所以结果和你想的效果不一样。
朋友家宝宝两岁的时候,在邻居家玩,晚上爷爷想抱回去,无奈怎么也不找爷爷,爷爷就说“你不找爷爷,爷爷就生气了”,孩子一脸茫然,愣着看了一会,继续玩去了。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生气这个词的存在,更不理解你生气和我有什么关系,这只是大人自己在发泄情绪罢了。
就像你要通过打一个两岁的孩子,想让她达到你的要求,比如对她说你不听话我就打屁屁了,她可能还会特别开心地说“好的”,当你的手打上去的时候她不仅不哭,还会哈哈大笑,甚至还会说“真好玩,还要一遍”。
她根本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惩罚,反而会觉得有你的互动,是和她在一起玩耍,根本不是你想要的结果,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孩子学会打人了,看了谁都打,而且还会笑呵呵的,因为她觉得她在和别人玩,你那时可能还会说“哎,怎么学会打人了呢,不能打。”。
殊不知,教会宝宝的正是你自己。
02不生气也是一种智慧
《大学》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很多人都知道人要好好修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这颗心要端正,因为人心一偏,很容易就生病,想做一件事也容易心烦不宁,不能专一,还容易滋生事端,给他人平添烦恼。
这点在和人相处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几年前经常看到这样的鸡汤文“和人相处最好的样子就是让别人觉得很舒服。”,虽然很鸡汤,但确实很治愈,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理。
试想,如果我们自己有个朋友,时不时就告诉你,他因为这个生气了,因为那个生气了,你会怎样?是不是心立马就警醒,不自在起来,你要处处小心,生怕又因为那个不小心惹到她生气,又因为这个没符合她的意思而生气,这种感觉就会非常累,那时间长了,你还愿意和她多来往吗?肯定不愿意,对吧。
而且我们讲相由心生,经常生气的人,面相也容易让人心生恐惧。
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示范,不要教孩子去生气,怨恨,让孩子保持清净的身心,比什么都重要。
03为了孩子,家长要谨言慎行
对于宝宝,家长真的要谨言慎行,因为当你给宝宝做了一次错误的示范,宝宝很快就会学会。
面对不能处理的人机,你显得无可奈何,只能生气,或者出手打人,这也是在教宝宝面对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认为只要一生气,别人就乖乖就听从自己了,孩子就是录像机,完完全全录下来 。
生气,就是不高兴,开心不起来,对不喜欢的人、事、物产生的一种排斥、厌恶的心理状态,而相由心生,人一旦生气,不管是真生气还是假装生气,面部表情瞬间就变得非常丑陋,甚至扭曲,让人心生恐惧,有一种想远离之心。
你的话正在塑造孩子的未来,有人说,你说的太严重了,小孩子她懂啥,连一句生气的话都不让说了,她长大哪有抗压性,以前的孩子不都是打骂长大的吗?我看都挺好,而且有时候大人就是假装生气,又不是真的。
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假,正因为不懂,才需要我们去引导,而管教也不等同于打骂,是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引导的,更多需要的是理解和智慧。
以前的孩子如果少打少骂,那么也许现在他们为人父母也就少用这种方式了,以前生活的比较闭塞,也很少有人考虑过孩子的心理,打骂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举,因为除了打骂来发泄发泄情绪,企图用自己的是大人的强势来让孩子听话,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一旦形成,也不用着急,要及时引导
姐妹家孩子不到三岁,无论谁只要稍稍不顺着她,就会说“我生气了”,然后就地趴在那。最开始没有人在意,但她妈妈明白这多半是和别人学的,也知道这样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就尝试着去引导她。
有一次,她说“妹妹不给我杯子,我生气了”,说完又像以前一样趴在床上了,妈妈反思以后,知道她在学生气的样子,还不懂什么是真生气,没有像每次一样依了她,而是说“这杯子本来就是妹妹的,不应该给你啊,你生气也没有用,你想趴着就一直趴着吧,妹妹在那玩玩具,你可不要起来玩啊。”,她看了看妹妹玩的方向,一下就爬起来了,从那以后再也不会“假装生气”了。
总之,遇事深呼吸,想出三句你最想说的话,找出对孩子来说是正向引导,引导孩子自发意愿的,不是恐吓,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内驱力”
作者简介:85后全职妈妈,经济学专业,从事过养生保健师,高级灸疗师资质。喜欢中医,育儿,热爱学习,分享,欢迎关注,一起交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