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出圈了
在三次元,沈逸拥有一长串身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连上WIFI,顶着《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主角兔子公仔头像的“沈逸老师”,是入驻B站68天粉丝数就超百万的人气up主,是社交媒体上与明星粉丝对线,登上热搜榜的互联网深度用户。
沈逸在新浪微博上拥有超百万粉丝,这个数字在今年10月初之前还不到40万。因为评论了粉丝群体的饭圈行为,成为舆论焦点。“老二次元了”,是粉丝对他的调侃,也是年轻人确认其为“自己人”的暗号。
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日益受到关注,沈逸本人和他研究的议题都不止步于书斋。我们在复旦大学的课堂上找到这位出圈的教授,和他聊了聊赛博空间。
复旦课堂上的沈逸。 李楚悦 摄
左手可乐,右手红牛
“我又不是来讲相声的,干嘛要有趣?”
▼
“诶!这是沈逸的课,沈逸就在这儿诶!”复旦大学第六教学楼三楼的走廊上,一个身材微胖的男生路过6305教室,兴奋地叫出声来。
“你对沈逸老师感兴趣?”记者问。
“是啊,久闻大名。不过我今年刚刚入学,没见过真人。”
“要旁听吗?”
“真可惜,我有别的必修课要上了。”男生带着遗憾走开。
在复旦,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天南地北的学子带着对知识的向往汇聚于此,在求知的道路上,总有几个被他们奉为“大神”的学术偶像。只是现在,他们追逐的“偶像”可能不再只是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或是学术泰斗,一些近年来因为社交媒体和知识分享平台蓬勃发展而迅速“出圈”的高校教授,更加直接地抵达年轻人群,并且影响广泛。沈逸就是其中之一。
下午1点30分,沈逸出现在走廊尽头。他个子不高,微胖,圆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身上的浅褐色灯芯绒休闲裤和姜黄色灯芯绒衬衫,让人眼前一亮。
“走吧,请进。”等他走近时记者才发现,他左手拿着的是一罐可乐,右手则是一罐红牛。
在诸多身份中,老师,是沈逸最为看重的一个。在他看来,这是他的立身之本。而关于怎么与年轻人对话,在复旦的课堂上,他已经实践了十多年。“我们所面对的这代年轻人并不疏离政治,甚至可以说,他们大部分人对政治议题是非常热衷的,他们只是拒绝迎合。”
每周五下午,沈逸都会在此为学生讲授3节“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治理”课程。他会从最基础的“什么是互联网”问题开始,层层深入,逐步阐发,间或穿插一些最新的国际热点,干货满满。
不过,很难说沈逸有什么鲜明的授课风格,他不靠颜值、没有金句、并不鸡血,甚至上课的语调和肢体都相当稳定,他靠的是高质量的专业分析和大容量的信息输出。讲到兴奋处,他会猛地打一个响指,有时飙出几个骂人的单词。
“我又不是来讲相声的,干嘛要有趣?”沈逸对此解释道,“要让年轻人听你说并不难,首要的自己要是学会倾听和理解,并且尽量直白、淳朴地与他们沟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有所长。只有自己足够让人信服,才会有人听你说。”
3个多小时的课程下来,课间休息仅10分钟。沈逸喝完了可乐,又打开红牛,等红牛也饮尽,课毕。记者一数坐在教室里的人数,从刚上课时的37人,变成了42人。
“老二次元”了
“网络是我战斗的地方,这是一场战争”
▼
在教室里,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风格传授知识,是沈逸擅长的。但同时,多少也有些形势所迫。碎片化信息无穷无尽,光靠“知道”这个层面的知识上课,老师的权威何在?学生会嘀咕:“你没我懂得多,凭什么教我?”沈逸以自己的方式,排除了这种质疑。
不要故意去接地气,认认真真的把自己的专业术语讲出来,别担心他们听不懂,他们聪明着呢。沈逸说这是与年轻人相处的秘诀。他始终拒绝迎合、拒绝讨好,在他看来,刻意显示尊重与平等,效果并不好。
在互联网上,这套逻辑更为明晰。
“快乐水重度用户”“压缩饼干制造机”“长难句之王”“特朗普的破壁人”,这些标签都是二次元用户对沈逸的爱称。B站的官方数据显示,年10月到今年9月底,B站上泛知识学习人数达到1亿人。2020年8月5日在B站发布第一条视频至今,沈逸在68天内就收获了百万粉丝,成为知识区前20的知识类UP主。
沈逸在家录制B站视频。 雷册渊 摄
沈逸是最早一批注册微博的用户,是网络游戏的深度玩家,对于二次元的套路和话语,早已熟稔于心。“网络碎片化的信息供应是供过于求的,但高质量的有效信息供给显著不足。”沈逸说。他把自己在互联网上录的视频,归纳为这类稀缺产品。
在互联网平台录制的内容,面向的不再是复旦的学生,必须更具普适性。沈逸说,他在网上讲的内容只是一般水准,是专业层面的“幼儿园阶段”。但因为这部分东西流出太少,互联网上的优质内容始终是稀缺的。
“受众并不是来接受教育的。”在二次元,沈逸并没有自己定位为老师。除了内容质量之外,他觉得自己在互联网走红另一原因在于,受众获取信息是基于知晓和娱乐的需求。他并不讳言,在互联网传播内容的行为,有一部分出于自我满足,最早写文章只是因为“好玩”,教师工资收入并不很高,稿费可以补贴家用。而他也乐于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把知识变现,但又不止于此。
沈逸说:“网络是我战斗的地方,这是一场战争。”但他私下承认,如果刻意标榜,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其实最开始并没有清晰的动机,一定要去捍卫些什么。
他也始终提醒自己,在互联网传播知识、观点,都绝不能成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刚开始在B站录视频的头两个星期,沈逸的微博私信几乎爆炸。他屏蔽所有营销账号,从不接任何商业代言。
混迹二次元多年,他为自己画了一个圈:面对公众时,做的事情、发表的言论都须基于自己的专业范畴。这是他给自己设置的一个“度”,用以框范自己的言行,“出圈”并不“出格”。
▶沈逸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出圈”事件,发生在今年10月上旬。
流量明星肖战的粉丝在四川美术学院为其庆生,活动现场的照片被转发至海外社交媒体,并被歪曲解读。沈逸在微博上提醒,任何一个明星都要明确自己生存在一个真实对世界中,应当避免这样的风险。
很快,沈逸因此遭遇了网络上的大规模围攻,一度成为热搜话题。但他与网友频繁互动,以不卑不亢的架势和犀利的言论引来围观。“你是什么粉?你怎么没声了?你成年了吗?”,成为沈逸出圈的代表言论,被做成表情包在网上传播。
在这场网络事件中,沈逸始终在把控自己的边界。他认为如果只讨论饭圈的问题,不提网络空间治理,自己将走向危险的方向,但目前关于这一事件所发的每一条微博,他自认都经得起检验。
教授不在课堂
“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从不后悔”
▼
深谙二次元玩法的教授,在赛博空间拿捏着分寸表达观点、传播知识,和年轻人打成一片。进退之间,游刃有余。但关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沈逸有近乎执念的追求。他说:“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从不后悔。”
从事一门研究,做自己喜欢的事,沈逸觉得乐在其中。39岁才结婚的他,很长一段时间不认为有必要赚钱。在复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2003年开始进入信息安全领域,研究美国的信息安全战略,后来改为美国的网络安全战略。虽然直至2008年才赴美交流了一年,但他对海外信息安全的战略研究始终敏锐。
在网络安全议题还乏人问津的年代,沈逸就将研究视野投向了这个领域,并且持续不断深挖。2005年博士论文《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进行答辩时,沈逸被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美国有网络安全战略吗?”,他费了不少功夫才解释清楚写这篇论文的必要性。但很快,网络安全成为全球瞩目的重要议题。他的研究课题也超越了国际政治专业本身,涵盖新闻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在诸多非国际政治领域的专业学术会议上都能看到沈逸活跃的身影。
因为缺少满意的结尾,沈逸没有让自己的博士论文草率出版。代价则是:博士毕业后的8年里,他始终无法评副教授。直至2013年,斯诺登事件引起全球轰动,沈逸终于等到了博士论文的“完美句号”。
学术上近乎苛刻的要求,让沈逸练就出定力与强大内心。面对互联网的噪音和非议,他说自己虽然无法完全超脱,却很少为此感到困扰。“我只是把我知道的事情告诉别人,表达出来我就爽了,至于别人能听进去几分,有什么反应,会说什么,我并不是那么在意。”
虽是教授,但他的表达从不满足于课堂之内。他把赛博空间视为表达观点、分享内容的渠道。沈逸至今不太喜欢用粉丝这个概念去称呼在新浪上关注他的人,他更愿意把他们视为某种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者。因为对某个共同的问题感兴趣,大家聚到一起进行讨论,是某种形式上的松散的朋友关系。
除了网络,为了这种表达的舒畅感,沈逸还经常会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面对不同的人群讲课。他说自己最近一次最畅快的表达,是在中山医院的信息技术科,自己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面对三个技术人员侃侃而谈,足足讲了两个半小时。
面对出圈的事实,沈逸很坦然,“说抗拒成为热点,多少有一点点矫情,你只能避免自己走偏,避免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过度的膨胀, 给自己设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李楚悦 雷册渊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黑羽
◢ 猜你想看
12万人报名,仅9000人中签!张文宏:今天将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惊了!18岁高中生迎娶14岁初中生,婚礼都办好了?官方最新回应
两年内,这地已有两任市委书记、一任市长、四个副市长被查!
人民大道200号开大会,这些普通市民为什么能旁听?
金鸡奖获奖名单揭晓!黄晓明、周冬雨分获最佳男女主角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