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以及各类排名的需要,各大学都在纷纷努力扩充自己的教学规模和学位授予专业数量,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阶段,更多的专业似乎就代表学校更强的实力。
在专硕出现以后,大学更是蜂拥而上,除了能够增加自己开设的专业,还能收取更丰厚的学费,因此高校对开设专硕的兴趣不亚于报考学生。但由此,也就导致很多专硕教育质量一般,广遭诟病。例如,前不久大连理工大学学生自杀事件,就引发了你们对高校研究生教育以及导师水平的质疑与思考。
一、教育部最新通知
11月2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开启了对30个专业学位的评估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分为3个大类,分别为: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质量,以及相应的二级三级指标。
从指标设置来看,突出了从学生角度来衡量专业教学的质量,比如学习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分别是从在读学生和毕业学生的角度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突出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感以及就业状况作为重要的考量内容。包括教学质量中,也有学生满意度这样需要学生打分的指标。
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服务乙方和客户意识的表现,因为专硕的学费要比学硕高的多,选择专硕的学生大部分也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而非继续深造读博士。因此,像应用性成果、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就业情况等指标,都突出反映了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帮助作用。
二、专硕教育效果遭诟病?
其实,专硕毕业后的就业效果是遭学生和家长诟病的最主要原因。因为专硕的学费不菲,因此学生和家长都喜欢投资能够有切实的回报,为找工作提供更高的平台。
然而,随着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很多人不得不将怒气转嫁到了教育本身,不仅没有对求职有实质帮助,反而使得一些学生成为两位导师争执的牺牲品,影响了正常毕业。因此,教育部门不得不从方方面面着手,规范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
三、师生心情复杂
评估工作对于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老师和专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和压力,不少导师担心自己的身份以及目前的专业有被裁撤或限制招生的风险。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然而,其实很多在读学生同样心情复杂,因为自己目前就读的专业和导师,万一在评估中成绩不理想,也会影响自己专业的口碑和认可度,从而对未来应聘工作和申请读博造成影响。说得通俗一些:既然已经上了“贼船”,最好的生存下去的办法就是融为一体,把自己也变成“贼”。
但总的来说,对专业学位教育的严格评估以及优胜劣汰,对高等教育的长期良性发展是有好处的,对学生也是负责的。然而,在短期内可能会伤害到一些高校、老师甚至是学生的利益,恐怕是个不得不经历的阵痛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