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何以为家》这部催泪影片在中国上映,电影中12小男孩扎因起诉自己的父母,理由是“父母生了我,却没有能力养我”。 不知道听到这句话的你,内心是否有一丝心痛,认为“生而为人,为何如此之难?”
但艺术无论怎样高于生活,它的题材都来源于现实。你是否曾想过现实版《何以为家》在你身边上演?
在刷手机时,看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视频,一个15岁的孩子体重不过百,但却要背起100斤的重物,她没有时间上学,因为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
或许有很多人会说,山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但事实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个机会,等待他们的是“为了生存而奋斗”。
走进这个孩子的家,她和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住在一个连床都没有的地方,问其原因时,这个女孩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前几天塌了”。看着一块塌了的板子,上面只有少许的破被子,当时的心已然碎了。
再看看女孩那双布满“茧子”的手,你又怎能想到,这个是一个15岁的孩子?但女孩依然坚强地告诉大家“不疼”。最小的弟弟因为无人看管,小脚已经有些破裂的痕迹了。
奶奶因为眼睛原因不能干活,家里的重担给了这个年仅15岁的孩子,但谁又曾记得她也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看到这心酸的视频,你是否觉得自己很幸运,是否能体会到,这么小的年纪,承受了本不应该承受的沉重。
等她们长大后,那些逝去的童年和青春,又有谁在乎过?
尼尔•波兹曼说:“童年的消失,对孩子来说是一场悲剧,让儿童过早地成人化,等于把大人都不一定能完成的任务放在了孩子身上。”而愉快的童年则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但作为父母,当你看到这些孩子在地里辛苦地务农,承担起家里的担子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童年在哪里?又有谁真正在乎过?
在古希腊中,人们将童年誉为“伟大艺术的诞生期”,因为这个时期孕育了无限可能,是一个人与自己相处最为和谐的时期,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快乐、幸福,那他们的未来也会有更多可能。
但如果他们的回忆中都是辛苦工作,扛下了太多压力和重担,那孩子未来的幸福又该从何寻找?父母为什么在生孩子之前,不愿意多思考一下他们的未来呢?
生育权如此之重,“请没有抚养能力的父母,放过孩子吧”
从理论上来讲,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父母拥有生育选择权,但生育权本身承受着重量,很多家长不经思考,将孩子生下来后,不对他们进行养育。
有些孩子受苦受累,有些孩子因为一些缺陷受人嘲笑,还有一些孩子智力水平不如正常人,我们很难说他们是否真的愿意来到人世间,但这些孩子的未来可能会更艰难。
有位朋友在山区支教的过程中,看到一对夫妻,他们很贫穷,但却生了6个孩子,还想要继续生,当问其原因时,他们告诉朋友,因为想要一个男孩。那6个女娃该如何生活呢?夫妻二人没有给出答案。
面对这样的现实,可能《何以为家》的扎因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希望没有抚养能力的父母,放过孩子吧,别再生了。”
人生本苦,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童年的欢声笑语,但如果孩子刚出生不久,就要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那这样的日子,他们该如何承受?
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父母,希望你们在生育孩子之前,先考虑是否能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未来,如果不能,还请放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