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作为老师,我从不追求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满意

作为老师,我从不追求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满意

老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反过来评价老师,这本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互动过程,是教育教学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老祖宗很早就说过“教学相长”,教与学之间要相互促进,师与生之间要相互激励。

当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被量化,老师能够清晰地看到学生给自己的评分时,就要努力让更多的学生满意,争取在学生满意度上表现更优,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作为老师,是不是非要把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满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呢?

个人以为,追求百分之百的满意度既没必要,也不应该。

为什么?先说一点儿常识。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子贡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如果所有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呢?”这不仅在子贡心里,在大多数人的判断中,当然这是个好人,毫无疑义。没想到孔子却说“未可也”,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否定性判断。

“如果所有的人都厌恶他,又如何呢?”这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一定认定这个人坏到极致了,不可救药,不可接近。但孔子却依然说“未可也”。还是不行。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可”呢,什么样的事才“行”呢?

孔子的判断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要好人喜欢他,说他好,坏人讨厌他,说他不好,这才可,这才行。

如果所有人都说他好,那这样的人很可能是什么人呢?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所谓“乡愿”就是老好人,就是好好先生,不讲任何原则,为了努力让所有人都说他好,就可以没有任何的立场,不断地迎合,不断地奉承。这样的好好先生的行为,于个人德行修养的提升极端有害。如果社会上乡愿多起来,那么,这个社会也会坏下去,不会是一个好社会。

其实,前面这段话,在《论语》中,还有一个简版的说法。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三人成众,但不是人多即是正义,不是占据了数量的优势,就以为掌握了公理。要针对具体人物,具体事情详加审辩才好。

作为老师也如是,学生个个不同,有兴趣爱好的差异,有发展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背景等诸多差异,如果老师寻求让学生都百分百满意,很可能会导致教育行为变形。当一个老师,不首先考虑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合乎教育之道,而首先考虑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满意时,这样的教育行为必然偏离乃至违背教育之道。

那是不是说可以把学生的满意度彻底放置在一边,完全不顾及呢?也不是的。毕竟教师个人的一些以为是基于真正合乎教育之道的判断,可能并不一定完全正确,需要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面对具体的问题时,主观臆测,推想必然如此,认定一成不变,常常唯我独是,是常人在所难免的一些毛病。所以,要向圣人学习,要努力在事上磨,要努力杜绝这些毛病。

作为老师,要努力向教育经典学习,向前辈教育家学习,要小心翼翼地展开我们的每一个教育行为,当没有太大把握时,要宁慢毋快,宁拙毋巧。当然,如果时间和实践已经证明某个教育行为符合教育之道,哪怕因为当下社会环境的原因,即使遭遇再大的阻力,也要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来。

只有老师不从众,不随俗,才可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本文作者系北京一线名师

“晚上八点”特约撰稿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