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大学同学聚餐,话题风已经从以前的吐槽工作变成了吐槽娃。其中有一个话题引发了共鸣,就是怎么能让孩子听话?
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家孩子在家就怕我,其他人说话都不好使,我一说啥他立马得去干啥,不行就揍。就得让孩子在家有一个怕的人,否则孩子无法无天了,但也不能都怕,啥都怕孩子也没出息。”
我真的很惊讶,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追捧所谓的“严父慈母”或者“严母慈父”,
郑重的告诉各位父母,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真的大错特错了。
咱们先看一下,这种情况孩子会怎么样?
#第一个场景:
妈妈:“宝贝,快来吃饭了。”
爸爸:“先把玩具收拾好了再去吃饭,否则不能吃。”
孩子会陷入混乱,时间久了,学会了钻空子,爸爸在的时候什么都不干,这样就不用收拾,妈妈在的时候闹翻天。
#第二个场景:
爸爸:“告诉你不许吃糖,怎么还吃,再吃牙齿全坏掉了。把所有零食都没收,一个月之内不许吃任何零食了。”
妈妈:“哎呀,小孩子吃点糖怎么了,没糖吃的童年多可怜。”
孩子会缺乏自我约束力,爸爸不在的时候猛吃糖,因为妈妈说过可以吃。
#第三个场景:
妈妈:“哇,宝贝真棒,学会写数字了。”
爸爸:“有什么棒的,写的歪歪扭扭,继续练习才能写的更好。”
孩子的内心会陷入一种冲突,做什么事容易纠结,不知道怎么做才更好,会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够好,逐渐丧失自信。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观点和理念一致很重要。但是理念一致不代表孩子就不听话,如何一致性地树立父母的“权威”性呢?
所谓的权威,是父母给孩子设置合理的行为界限,尤其是0-6岁的孩子。
1
制定的规则要清晰,也要灵活
如果不理解什么是清晰的规则,看看幼儿园的规则要求就明白了。
三岁前,我给孩子设定了三条规则:每天只吃一个零食,每天看手机和电视不超过二十分钟,每天晚上八点半上床睡觉。
三岁以后,零食的规则不变,手机和电视的时间变成三十分钟,睡觉时间延后半个小时,增加了要负责收拾自己的图书和玩具。
至于规则的灵活性,指的是孩子吃什么零食,手机玩什么游戏,电视看什么动画片,怎么收拾图书和玩具,都由他自己来决定,在规则范围内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更容易让孩子接纳规则。
就像幼儿园里,老师要求孩子们在操场玩游戏,不能随意乱跑,至于玩什么游戏,孩子自己决定。
还有一种灵活性,是当有人对规则提出质疑时,可以家人一起商量,制定出新的规则。规则是跟环境有关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给孩子保留质疑规则的权利,但是一旦确立之后,必须执行。
2
坚守规则的边界
制定规则很简单,坚守规则很难,所以说爸妈一定要守住规则的边界,时刻谨记“温和而坚定”。
就拿孩子吃冰激凌来举例。夏天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抵挡不住冰激凌的诱惑。当时我跟孩子商量制定了一个规则,每周吃两次冰激凌,每次只能吃一个。
孩子一听可以吃冰激凌,很爽快的答应这个规则。但他吃了两次之后,明显不满足,每天放学还是会缠着我,各种哭闹,经常拽着我的衣服,哭着说:“求求你了,妈妈,给我买一个冰激凌吧。”这个时候真的特别考验父母的坚定,其实我的内心也会有动摇,但我知道一旦妥协答应了,就等于告诉孩子规则是可以用哭闹来打破的,那么以后的规则都可以来这么一套,所以我坚定的说“不可以!”
这里,我需要提醒大家一点,当孩子哭闹要打破规则的时候,只需要坚定的告诉孩子“不可以”,不要跟他讲道理,因为没用;也不要拿其他条件来诱惑孩子,这样会让孩子学会讲条件,更不要企图拿规则来说服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讨厌规则。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只要陪伴在他的身边,接纳他的情绪,同时告诉自己:“坚定,坚定,孩子的哭闹会结束的。”
还有睡觉的规则可能是孩子最难遵守。我给孩子设定的是每天八点半睡觉,每次提前半小时我会提醒他该收玩具了,可是大多时候,他还想继续玩,有时候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把玩具踢的到处都是,我尽力温和地说:“我知道宝贝还想玩,但是现在该睡觉了,明天上午咱们在玩,好不好?”他什么也听不进去,继续哭闹。我就离开了,孩子继续哭了一会儿,开始哼哼唧唧的时候,我走到他身边:“你是想让妈妈陪你一起收拾玩具呢,还是自己收?”这个时候一般孩子都会说:“跟妈妈一起收。”于是我俩就把玩具收起来,开始做睡前准备了。
想想学校里的老师们,绝对不会因为某一个孩子哭闹就随便妥协,可以让他不遵守规则,而是给孩子适应的时间,并且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到。
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告诉孩子:
我们不是要听谁的话,而是要遵守一个环境的规则,家里有家里的规则,学校有学校的规则,社会有社会的规则,这才是真正的权威。
否则,只让孩子怕家里的一个人,究竟是谁糊弄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