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发儿童的创造欲望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提,每个儿童生来就有探究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抓住童心,依据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例如,《有趣的海绵宝宝》,教师从玩垫子入手引出海绵,引起儿童的兴趣,以提问引导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发现海绵的特性,并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探索海绵的不同玩法,从中激发了儿童创造的欲望。家园共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创造教育的知识,家园互相配合,为儿童发展其创造力提供适宜的环境,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意向。
2、连接儿童的知识经验
观察是创造活动的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孩子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感官、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
3、选择低结构的教学内容
所谓低结构就是起点简单,可以发挥儿童自主发展的设计,放手让儿童自主探索、主动发现、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经验。例如,大班从儿童感兴趣的动物出发,共同确定5个共性的研究话题,每个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其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研究话题,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收集、查找问题的资料和答案,在小组中和集体中交流。最后,每个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制作出自己的“问题研究报告”,并制作小组问题展板,获得自主感和成功感。
4、提倡游戏化的教学过程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化是一种状态,积极、主动、创造、自由是游戏的特质,应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游戏化的程度越高,其手段和过程越鲜明,目的和结果就越隐蔽。如《快乐的小猪》就是让儿童沉浸在为三只小猪建房子的游戏活动中,探索搭建不同房子的肢体动作,将自己的动作创编与音乐生动匹配,儿童玩得很开心,同时也达成了音乐欣赏与创编教学的目的。
5、提供个别辅导和特殊课程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所以,对于在某些领域有才能又希望发展的儿童提供个别辅导;对于发展暂时落后的儿童需要开设特殊课程。但目前绝大多数教育机构 不会为特殊儿童(超常和低常儿童)提供真正促进他们发展所需要的东西。
6、给予积极适当的评价
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最后的结果,而要注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主体发挥的程度,同时也要考虑个体差异。例如,一个胆小文静的儿童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进步;反之,一个思维活跃的儿童,教师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希望他从别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带动全班向更高水平发展。在评论时“不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教师能够允许和理解儿童在学习中不断发生错误,而不是要求儿童去记忆和背诵正确的答案,不是急切地期盼儿童达到百分之百的成功,那么儿童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可能性也就大为增加了。
7、营造创造的教学情境
这里教学氛围主要是指创设有利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条件、场景和场所等。物质方面,要为儿童提供充裕的时空和材料,保证他们有自由活动和操作的条件;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心理氛围,使儿童能自由思索、想象、选择和作出决定,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8、倡导教师的“微创造”
所谓“微创造”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中,基于自身基础做的点滴改变和更新。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在一起评论自己的老师,“我们老师可能干了,能编好多故事!”“我们老师能做好多玩具。”“我们老师还上电视表演节目呢!”可见,儿童更欣赏多才多艺、富有创造性的老师,感觉和这样的老师在一起十分舒服、自在和亲切,而且引以为豪。所以,在幼儿园实施创造教育,可适当倡导教师的“微创造”,使教师成为儿童创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