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意渐浓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却如火如荼、温暖人心
连日来
浙江高校涌现出一堂堂
有特色、接地气、受欢迎的思政课
他们去田间地头感受劳作艰辛
去乡村探索发展之道
在专业课堂倾听祖国发展的背后故事
……
一起来看
“稻田思政课”
稻浪滚滚。11月中旬,在湖州市德清县联合村的稻田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德清县康乾街道办事处,组织莫干山校区36名师生参加“稻田里的丰收课”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活动。师生们撸起袖子、手持镰刀走进金灿灿的稻田,与农民们一起收割稻谷。
联合村党支部书记王敏敏带着农村人特有的朴实走上讲台,为大学生们生动诠释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并讲解了水稻的生产知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让‘中国饭碗’不缺粮、装好粮,就要让国家粮食更安全,让农业质量更牢靠,严守耕地红线,搞好农村改革,这就要靠在座的年轻人……”王敏敏向在场的师生和村民分享了儿时故事。他号召大家要学会勤俭节约,期望大学生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创业,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真正体会到“我为家乡骄傲”的快乐。
在村民们的示范下,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大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割水稻、拾稻穗等农耕劳动。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卫红忙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说:“第一次收割稻谷,田间劳动真是不容易,农民伯伯教会我们很多知识,我想每个‘职业岗位’都有各自的价值和意义,而劳动实践是学习的第一步。”
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第一次体验收割水稻,感受到了劳作的辛苦,水稻从育秧、打田、插秧、生长、抽穗、扬花、灌浆再到最终成熟,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农民对粮食的赤诚。乡村建设大有可为,青年人更应该成为乡村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今后希望自己的专业也能给家乡的建设发挥作用。
“海岛思政课”
“同学们,这两条船叫青年号和三八妇女号,是当年蚂蚁岛上的妇女们日日夜夜搓草绳卖钱打起来的。她们不但打起了这条船,还修筑起了脚下的这条三八海塘。”近日,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带领学校30名星颉实验班学生,把思政课堂搬到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
在人民公社的旧址前,蚂蚁岛精神研究中心主任翁志军老师的讲解使大家理解了蚂蚁岛勇争一流背后渔区经济与人民公社诞生的内在关系;在蚂蚁岛创业纪念室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思政名师工作室龚鹰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使同学体会到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背后的奋斗精神;在三八海塘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贝静红老师的教学使每位学生感受到蚂蚁岛女性敢啃骨头、不畏艰难创造的奇迹。
如何让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思政课不再死气沉沉,让“高大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能“接地气”?实践是最好的课堂。除教师的现场讲授之外,学生们通过学摇橹、挖红薯体验到自食其力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有理论有实践、有问题有思考,太接地气了。”大一学生张潇婧说,这堂开在红色教育基地的移动思政课,不但让她了解了老一辈艰苦创业的故事,更是亲身感受了“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一直是代代相传的蚂蚁岛精神。
据悉,此次移动的思政课堂是浙海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中心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走出教室,现场体验式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将思政课的教学成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贝静红老师说。
“乡村思政课”
近日,浙江万里学院回龙校区的一场报告会现场传来连连掌声。原来这里正举办着余姚横坎头村实践报告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突破“一间教室、三尺讲台”的限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创造性地将思政课堂搬进田园诗意的红色生态村——宁波余姚横坎头,全体教师与班级学生代表共40余人在这里进行了实地探访、党员采访和现场教学活动。
“横坎头村是全国文明村,也是具有红色历史革命文化的‘红村’。”横坎头村委副书记邱民波向大家介绍“浙东红村”近年的发展与变化,“这是一个将红色传承下去、将绿色发展起来的村落。”师生一行来到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讲解员从家园情、家书情和家国情介绍横坎头村如何从贫困村一步步发展到现在。
法学208的黄亦菲采访了党员徐永祥,徐永祥因地制宜,成为了当地的种植大户,“他们不仅发挥老一辈人的经验,还听取年轻人的新点子。”在疫情期间,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面临挑战,徐永祥却另辟蹊径,运用“直播带货”这一模式,成功助力农产品销售。
党员的先锋引领力量、村落的绿色发展道路让学生们深受震动。“老村长将接力棒递交到新村长手里,毕生经验都倾囊相授,新一辈也不负所托,吃苦耐劳,为村民排忧解难,这是一种超越个体情怀的传承。”新闻传播207的沈诗懿感慨道。
在浙东新四军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还进行了现场教学,全体师生在村委会的会议室趁热打铁,进行思政课程实践的交流总结。
“音乐思政课”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拉开帷幕。活动邀请了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交响乐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家一级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音乐总监于海老师,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副主席、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辽宁音协管乐学会会长、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魏煌老师,为师生分别带来题为《我们的国歌》和《我和我的祖国》两场学术讲座。
“我们的国歌有84个字,37个小节,标准时长是46秒,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
站在讲台上,年过六旬的于海依然身姿挺拔。作为军人艺术家、“国歌守护人”,于海老师从国歌的概念、历史上的“国歌”和重要地位讲起,通过音乐播放和精彩讲述相结合的方式,生动讲述了中外国歌的历史和典故,并通过分享《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和背后故事,阐明国歌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展现了国歌作为国家声音的标志、民族精神的体现、国家文化的结晶和公民爱国主义的载体的重要意义。
魏煌的讲座主要围绕《我和我的祖国》,分享了作词张藜、作曲秦咏诚的“音乐人生”,以及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随后,他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这首歌词、乐曲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深刻剖析了这首深情优美、朗朗上口,传唱30年依旧历久弥新的经典爱国歌曲的艺术魅力。
“音乐厅里的思政课”是浙音立足音乐院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为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与音乐专业教育协同融合,打造的一项思政育人品牌,旨在通过邀请著名艺术家讲授思政课,增强思政课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用艺术作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精神、讴歌伟大时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实践思政课”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2020年党建和思政教育实践暨浙中调查启动仪式在金华市金义新区曹宅镇鹤岩山村举行。活动现场,还进行了学院第20个党建和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的授牌和各调研分队的授旗仪式。
活动中,同学们先在鹤岩山村党支部书记戚根顺的带领下,参观了鹤岩山村的观光道、民宿、养老服务中心等,体验了新农村建设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随后,在文化礼堂前聆听了该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宛荫带来的当地民俗文化讲解。院会计系教师吕颖菲和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郝云也给学生们带来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党课。课程结束之后,同学们分组到橘园体验劳动,进农户家做问卷调研,去田间地头体验乡土民情。
“通过走访乡村和农户,同学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变化,体验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鼓励学生多总结、多思考,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也积极给出改进建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院长马洪介绍,这不是一次性的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教育实践活动,学院将采取“经常性实践+集中性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将高校的人才、学科、信息等资源与基层农村共享,长期为地方发展服务,也将对调研收集到的一手数据进行持续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形成决策咨询报告,努力服务地方发展。
过去的两年里,3000余名师生深入5000余户农户,体验“访千村、走万户、读中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如田间地头思政课、联合党课等,调研成果已集结成《2018年浙中调查》《2019年浙中调查》先后出版。
来源:浙江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
本期责任编辑:徐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