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门槛,跨过去即鱼跃龙门,天高任鸟飞。
突破阅读,不能仅靠大量书籍。有人读了海量许多名著小说,语文依旧没有任何进展。阅读本身锻炼的是人的思维能力,想改善,需要用科学的方法。
今天要分享的是,快速提升阅读能力的利器:结构化思维。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他们都有特定的写作结构。如果我们能掌握这些结构,那理解文章起来会简单许多。
把结构提炼出来,意味着文章的形状轮廓已经大致明了。你知道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基于什么背景下提出的问题,他希望实现什么目标?
以常见的议论文为例,议论文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论点+论据”。如同侦探破案,论点就是最终的罪魁祸首,论据就是侦探破案寻觅到证据。论点是否成立,得看论据是否有力。
阅读议论文时,需要界定清楚作者究竟在讨论什么内容,也就是讨论范围。
其次是要找到核心的论点,作者希望你认可什么理念。一般来说,作者会想办法清晰标注出来,可能是文章开头或末尾。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放在末尾。
再去看论据。论据可能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某某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什么东西。可能是故事,如牛顿被苹果砸后悟出万有引力定律。也可能是个人经验,比如遇见的男人都没一个好东西。
把论据和论点找出来后,论文的结构就非常清晰。最后还要看论据是否足够支撑论点。
如走在路上被人扇了一巴掌,然后就捡到一分钱,是否能证明被人扇与捡钱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文本的结构随处可见,如小说里的故事情节大都采用“英雄之旅”的阐述结构:主角有个目标想追寻,却实力卑微饱受打击,偶然之间找到宝藏使其能力大增,历经磨难后终于实现了目标。漫威电影里的超级英雄,如蜘蛛侠,多半是这个模式。卑微的主角偶然获得蜘蛛赋予的能力,开始拯救世界之旅。
不同文本有不同的结构,如记叙文往往是跟“人”与“事”有关,阅读时要重点知道作者描写了哪些人,哪几件事,这些故事情节之间有无关联,像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典型的记叙文。
实践建议:
总结不同文本的结构以及特点。
找到对应的文章进行训练,用结构与具体内容对应起来。如论点是什么,论据是哪些?
反复实践上述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