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生物学霸 作者:SOOF
无论高校排名的榜单如何热闹,国内各个学科实力的最权威榜单只有学科评估。
11 月初,教育部发布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像往常一样,搭配出现在教育部官网的,还有一份名为《扎实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 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解读文件。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从解读中可以看到,本次《方案》是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的一种回归,强调了教师评价中应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把为本科生授课以及指导研究生作为评估重点。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与之相对的,有鉴于部分高校通过大规模聘用「专职科研人员」专攻科研指标,忽视人才培养的不良倾向,新《方案》在评估办法上做出了具有建设性的针对,在政策导向上抑制人才的无序流动。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此前多方关注的高校「专职科研岗」算是有了官方定论。
「专职科研岗」满足了谁的需求?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评价一所高校是否步入「双一流」的核心指标,就是科研实力。而要保障科研实力的持续强大,无外乎钱与人 ——除了有着充足的科研经费之外,还必须有一支强大的专职科研队伍。
有研究者对过往 10 年的高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世界大学的学术排名中,位置越靠前的大学,其平均年度科研经费越高,专职科研人员的数量也越多:世界前 100 名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平均年度科研经费高达 4.6 亿美元,平均专职科研人员多达 1258 人。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钱的问题并不难解决,特别是对于某些东部沿海高校,向 4.6 亿美元看齐也绝非难事。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研队伍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么,有没有什么短平快的办法呢?
只要思想肯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答案是肯定的。
借鉴国外的部分经验,某些高校设立了「专职科研岗」,招聘具有独立开展和参与科研项目能力的博士生。不给编制,没有安家费,没有科研启动金,没有转正机会,也不享受一般高校教职工的待遇,专职科研人员不参与高校教学工作,仅以科学研究为本职。
高校能给的,除了 30 万全包的年薪之外,还有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的「帽子」,方便申请和承担课题。
图片来源:某高校人资处官网
这种指向性和目的性很强的人事政策,在短期内将高校的「人才蓄水池」做大。凭借基数巨大的优秀头脑,高校在获得科研项目的数目和经费上提升很快。有项目支撑,发表论文自然也不在话下。
站在高校的角度,大规模招聘「专职科研岗」能快速提升高校的科研绩效和论文数量,扩大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又能提升高校在不少排行榜中的位次。这绝对是任何高校都乐于见到的。
同时,「专职科研岗」没有编制,合同形式灵活,避免了很多人才引进时的麻烦操作。至于 30 万的年薪,反正是全包价格,也不算多。
站在应聘博士的角度,应届博士们的个人情况和职业需求千差万别,有的手握大把成果,想一步到位地寻找教职;有的则成果稍欠,还需继续打磨。对于后者,「专职科研岗」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能和学校达成默契,即便不能进入编制,也能对未来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但问题在于,高校过分追逐科研绩效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整个学界的良性发展和人才流动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这些大规模招聘「专职科研岗」的高校因为不留人,所以拿到的项目和课题很难有延续性;另外一方面,人才的无序流动也给其他高校造成压力。
据说已经有高校达成口头联盟,不再招聘做过「专职科研岗」的博士—— 别的高校不要的人,我们凭什么要?
对刷科研绩效行为 say NO!
无论是「双一流」建设还是学科评估,都是从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落脚点都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建设都要落实到具体指标,有指标就有数据有排名。一些高校舍本逐末,领导急于求成,在学科建设上一味追求自家数据好看,想尽各种办法刷数据刷排名,闹出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骚操作」。
一个月前,US News 公布最新的大学和学科排名。在数学领域,中国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力压北京大学,成为中国第一。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其实,想要得到这样的「好成绩」一点都不难,套用网友总结的公式即可:疯狂输出水论文 + 本校师生相互引用 = 飙高的文献计量指标。可这样的「骚操作」只能是自作聪明,贻笑大方。
这次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就专门针对刷科研绩效的行为拿出对策,给高校刷出来的科研数据「挤出水分」。
第一,比破「四唯」更进一步的破「五唯」。
早在 2018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人才评价中要: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从此,破「四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官网
这轮学科评估在破「四唯」的基础上新提出破「五唯」。除上述四项之外,也不能唯「帽子」:避免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
第二,代表作制度。
破除「唯论文」的具体实施办法之一就是代表作制度。今年 2 月,教育部和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规范各类评价活动,实行代表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材料。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这轮学科评估将继续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融合评价」方法。在定量数据中,除了论文之外,还有学术著作、专利转发、新品种研发与转化,以及新药研发情况,探索多元评价方法。
第三,强调师德和思政建设。
面对当前屡屡见于媒体的高校师德师风问题,教育部连续发文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11 月 11 日,教育部专门就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印发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这轮学科评估与师德师风建设一脉相承,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促进师德与师能相统一。
与之配合的,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中,也把思政教育放在第一位。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对大规模聘用「专职科研岗」教师刷科研数据的行为,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也有高招:
在评价导向上,强化教师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的评价,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重要观测点;在成果认定上,将教师的成果认定到单位,不随人走,对于引进人才在原单位取得的成果,不在新单位统计使用;对于学科内的骨干教师,关注工作年限和授课情况。
总体来说,新一轮的学科评估方案既对以往政策进行了延续,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给出正面引导。
「专职科研岗」并不完全是坏事
回到「专职科研岗」的问题上,国家的政策导向显然是为了避免高校越来越没有下限的刷数据行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专职科研岗」本身,可能并不完全是一件要不得的坏事。
国外高校就有不少类似「专职科研岗」的岗位。不少课题组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刚好又缺人手,为了顺利地完成项目,就聘用短期科研人员。人跟着项目走,两三年的时间,做完项目就走人。如果工作出色,也可以留组继续承担后续项目。国外不少几十人的大组,未必是学生多,往往是这类短期的专职科研人员比较多。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专职科研岗」的出现是一种社会分工的细化,肯定是一种进步。而且岗位选择多了,毕业的博士们能够扩大选择面,各取所需。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大量专业的博士们专职从事科研,肯定也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和转化。从现实层面看,对于经费有富裕的高校和课题组,如果缺乏人手又弄不到编制,「专职科研岗」大概是唯一的选择了。
对于博士们而言,「专职科研岗」也有很多值得保留的优点。
第一,缓解就业压力。「专职科研岗」岗位充足,易于获得,能极大缓解博士群体的就业压力。仅就薪资待遇而言,虽算不上最好,但也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特别是对于某些文科专业的博士,还是比较有竞争力。
第二,提供科研平台。大规模招聘「专职科研岗」的高校,多数自身实力还不错,能够提供一流的科研平台。对于一些读博期间有遗憾的博士来说,是修炼内功的好机会,善加利用,也可以作为职业生涯的扎实起点。
第三,就业方式灵活。「专职科研岗」的合同方式灵活,入职和离职的牵绊都比较少,有些高校还为专职科研人员提供了转博后等机会。
所以,官方对新的学科评估方案进行解读时,也并没有将「专职科研岗」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避免「大规模聘用」专职科研人员的做法,抑制人才无序流动的状况。
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势头都非常良好,政府在各个社会事务上的管理和服务也日臻完善。以前对数据的盲目追求带来了太多水分,现在是时候把水分挤掉。
近几年,地方都在对 GDP 挤水分,科研绩效也应该好好挤挤水分,这样才能对现状有更精确的了解,才能为未来发展蓄力!
END
募格科聘
募格科聘
分享+点赞+在看,好文大家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