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 通讯员 王露
悠扬的乐曲声中,一幅丝绸之路的画面出现在钱报记者眼前。这是杭州市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在展示“丝路课程”的研究成果。12月3日,杭州市义务教育段拓展性课程教学与研讨活动,暨下城区区域特色拓展性课程日活动在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举办,“丝路课程”正是该校的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的概念,来自于多年前出台的《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这份意见根据课程功能,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基础性课程,另一类就是拓展性课程。开设拓展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教育的选择性,和高中课程改革接轨,满足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发展需求。
具体来讲,拓展性课程包括知识类、体艺类和实践活动类三种。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均要开设,而且每个年段课时安排也有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拓展性课程占10%;到初中阶段,这一比例则要达到20%。如果折合成周课时,那么小学一、二年级每周要有三到四节拓展课;三到六年级,每周四到五节;七到九年级,每周六到七节。这个分量,足可见拓展性课程如今在浙江中小学里的受重视程度。
当天的活动,正是为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展示市域区域的拓展性课程精品与特色。活动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上午是下城区区域精品拓展性课程现场展示,下午是专家讲座、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经验交流与分享等活动。所以,杭州大市各区县的教研员和义务教育阶段拓展性课程骨干教师们,统统都来了。
下城区教育局副局长史寒屹,梳理了下城区各中小学开展拓展性课程活动的历史和成绩。近两年,下城区从拓展性课程的顶层设计开始,培养学校领导的课程领导力,以骨干教师的重点专项研修辅导,推进区域拓展性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对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方法指导与途径引领,以融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整合经验分享与专家指导、集合驻校考察与行走研学、汇合精品观摩与现场引导等方式,培养拓展性课程研究的骨干教师队伍,提升拓展性课程实施的效度,以期形成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品牌突出的下城特色精品课程。
为提高中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实施质量,提升教师的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能力,下城区多次开展各项比赛活动,包括学校拓展性课程的顶层设计方案评比、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亮点案例、疫情下拓展性课程实施的金点子、拓展性课程微课比赛、拓展性课程授课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比如,最近刚刚结束的拓展性课程授课教师基本功比赛之课程纲要的评比活动,共收到30所学校参评作品98份。
拓展性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杭州市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不断地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着拓展性课程,当天展示的丝路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校长鲍争志和大家分享了学校拓展性课程顶层设计与建构——打造“望岳课程”,以培养具有“博学、雅德、健行、雄远”特质的“岳家君”为课程育人目标,围绕“家国情怀、民族文化,多元实践,个性成长”的课程理念,依托公民协同,馆校共建,初高衔接,构建一二三四课程体系。结合地域文化特质和学校育人目标,设计开发四YUE课程群,组建“阅、悦、跃、越”模块课程,成立少年星学院,通过课程订制、文化引领,馆校互动,项目学习,研究实践等形式,实施课程育人,实现多元评价,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成人。
那么,拓展性课程到底是如何开展的?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的靳家骊老师带来《文化,让丝绸飞起来》丝路课程项目学习活动展示。
课程课程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学生分为文字探源组、服饰演变组、消费调查组、科学观察组、工艺制作组等,设置不同的探究主题,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探究更加聚焦、更加深入。课程内容涉及语文、英语、社会、历史、科学等多个学科,并请社会老师联合教学,使学习内容更加专业,同时体现了学科整合、融合育人的先进理念。课堂由各项目组学生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展现合作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项目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多维度整合、多角度思考、多方面研究的综合能力。
杭州市刀茅巷小学赵洁老师也为大家带来《秋天的童话》盘纸课程项目学习活动,课程通过主题设定,将盘纸运用于故事创编,引导孩子进入秋天的童话。将盘纸与写作、美术等学习经验结合,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根据视频学习制作连卷,小组分工完善秋姑娘、写秋天的童话等展示剧目。在整个项目化学习制作过程中,学生经历从无到有,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作品制作和展示,增强制作团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真正在多方面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富有趣味性、多元性和创造性。
针对这两节拓展课,与会老师们也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赖老师评价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中,习得文字知识,从字源角度关注了和丝字有关的汉字。这种习得,是深入浅出的学习,让学生的学落地开花了。”
淳安郭村小学蒋老师说:“基于项目问题和前期分组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班学生再次质疑,预测,思考,理答,并让相关问题研究组汇报展示研究成果,疑•探•解,有效解答了所有学生的一个个疑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增量。”
景成实验学校邵老师说:“项目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协作,就研究问题开展深度学习,这种真实学习过程很打动我们!我们开设拓展性课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综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钱塘新区学正小学景老师评价道:“拓展历史、文学、民间工艺,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结合,有文化、有实操,就像丝的脉络一样,抽丝剥茧,化思为网,不知不觉就一节课结束了。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得,有所研。”
而在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课程部副主任俞丽萍看来,第一节课的教学亮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用研究性的方式获得丝绸的内涵。第二节课的亮点在于学生不仅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更把技艺与故事的讲述结合起来。
下午,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室的李荆老师为大家做了《以优质课程建设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讲座。她从“孩子们想要上什么课程”、“家长想让孩子们上什么课程”这些接地气的问题导入,介绍了聚焦精品课程建设的举措,并提出了课改背景下的思考:面对选择性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老师应该教什么?面对未来不知道会学习什么的孩子,老师要怎么教?面对丰富多彩的现有课程,老师要怎么改?谈到新的学习形态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的不同,她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的角度。李老师指出,主题式学习,是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链接不同材料,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传统的思维方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围绕同一主题,超越学科与生活的界限,寻找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专家讲座结束后,大家就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进行了交流。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与评价中心主任张虹就区域角度介绍了拓展性课程的设计与范式。张老师指出,下城区区域内的拓展课程有同一学校同一学科开发的系列课程,有同一学校相关内容的衍生课程,有同一学科区域开发的系列课程,还有同一学校同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等几种基本范式。
接着,由杭州市三所学校教师代表为大家做了拓展课程的经验分享。杭州长河中学的俞立丹结合自己开发拓展课程的亲身实践,介绍了《本草中华》这一拓展课程的由来、开展以及反思,并设想了后期的改进策略。她还特别提到,早上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靳家骊老师的《文化,让丝绸飞起来》的拓展课程给了她很多启发。会后,她将着手再次改进自己的拓展课程设计与开展。
杭州胜蓝实验小学的潘燕莉老师介绍了《创意纸绳》的拓展课程,她认为拓展课程提高了课程引领学生发展的力量,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她还就课程发展与规划,强调了校本教材系列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等角度表达了该校的实践与思考。杭州饮马井巷小学的郦君老师就《阳光小篮球》的拓展课程介绍了课程定位、课程内容等实践经验。
为什么此次活动会选择这三个课程进行展示?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课程部副主任俞丽萍说,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三个课程集中体现了拓展性课程的原创性和科学性。
专家的讲座点评和各校的展示交流,让老师们从中看到了拓展课程更多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的核心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其内核即为人谋幸福、谋发展,拓展课程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满足了不同学生长足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带去了更多的创造性和可能性。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