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看看鲁迅先生怎样破解

不久前,在上海图书馆和鲁迅文化基金会携手举办的“大师对话”讲坛上,鲁迅文化基金会特邀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刘国胜开讲《人立而后凡事举———鲁迅教育观今读》,系统地介绍了鲁迅先生对教育本质、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法等基本问题的看法。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

我为什么写《鲁迅教育观今读》

先说明一下,我原来在宝钢工作,为什么会在工作之余研究并传播鲁迅的“立人”思想。主要原因是我在学习研读《鲁迅全集》以及一些学者关于鲁迅研究的专著后,了解了一个我原先不了解的鲁迅。原先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只是一个具有硬骨头精神的鲁迅,但事实上,鲁迅作品的核心内容是“立人”思想。所谓“立人”,就是通过“改革国民性”,去除中国人身上历史遗留下来的弊端,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

2016年,我开始按专题撰写鲁迅“立人”思想,逐渐形成了一个系列。我觉得,鲁迅虽然离开我们已经84年了,但他的“立人”思想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我撰写的介绍鲁迅“立人”思想的系列丛书中,《鲁迅教育观今读》是其中的一本。它是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交给我的任务。当时,周先生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当下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前景如何,关键在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教育的发展,既不能简单地恢复传统,也不能盲目地走向西方,历史早已证明这两条路都走不通。我们要走出一条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与吸取人类文明一切成果相结合的新路来。以‘立人’为核心思想的鲁迅教育观,开辟的正是这样一条路。”我接下了这个任务,写这本书,正是想为破解当下社会和每个人共同面对的教育难题提供思想资源。

教育是为避免“中国人从‘世界人’中被挤出”

鲁迅先生的教育观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观?我认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观,它具有现代性、准确性、深刻性、前瞻性。虽然大部分内容发表于90多年前,但是今天读来,不仅没有陈旧感,而且就像是针对当下中国教育而发的感慨。当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或许都可以从鲁迅教育观中找到破解的钥匙。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鲁迅教育观的9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教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什么重要?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教育是为避免“中国人从‘世界人’中被挤出”。鲁迅认为,一个国家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归根到底在于人的因素,在于“立人”。那么“立人”靠什么?“立人”靠教育。

1907年,正在日本留学的青年鲁迅洞察世界大势,分析中国近代史,得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结论。鲁迅认为像祥林嫂、孔乙己那样的人,本质上都是旧文化旧教育的牺牲品。所以他提出,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鲁迅说,“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的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这事极须劳力费心”。“这事”就是指现代教育。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早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的发展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中国要由大变强,道路艰难而漫长。鲁迅100多年前提出的“首在立人”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立人”靠教育,中国由大变强的希望也在教育。当然,教育不仅为了强国,更是为了人的幸福,这也是强国的目的。

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尊个性而张精神”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的目标,也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鲁迅认为,教育要培养的人有3个特点:第一要有理想,第二要具有独立的人格,第三要具有昂扬的精神。鲁迅说,“人心必有所冯依,非信无以立”“人到无聊,便比什么都可怕”。

那么,教育的理想目标是什么?鲁迅提出,“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他提出不偏倚,是针对当时存在的两大落后的文化。一是“主奴文化”,就是人和人之间不平等。二是“物奴文化”,就是人成为物质的奴隶。鲁迅提出,只有“尊个性而张精神”,才能纠偏。因为主奴文化抹杀了人的个性,要求绝对顺从;物奴文化则违背了人的特性,使人被物所役。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不鼓励每个人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鲁迅强调“尊个性而张精神”,当然不是否定群体和物质。

今天,鲁迅提出的关于教育目标的论述,启发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教育如何为强国服务。要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鲁迅当年提出的“尊个性而张精神”,已经从原则上很好地给出了答案。如何痛下决心破除束缚中国人发展的主奴文化和物奴文化遗毒,通过理念创新、思想解放,进一步促进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应该是当前教育界思考的大问题。

第二,教育如何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在鲁迅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致人性于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应试教育之所以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主义“学而优则仕”和资本主义“学而优则钱”的影响。今天,我们做教师、做家长的,都应该引导和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完整、人格健康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时纳入群体,去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

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提出,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要经历一场思想革命,除此没有别的办法。我们现在讲解放思想,其实就是思想革命。鲁迅提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故有之血脉”。要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鲁迅为此提出了“拿来主义”;同时,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必须剔除其糟粕。两者相辅相成,前者促进后者。

今天,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这里,我们首先要把什么是“世界之思潮”、什么是“固有之血脉”搞清楚,不要把糟粕当精华,结果没有学到精华,反而学到了糟粕。

教育要做好两个字,一个是诚,一个是爱

第四个问题是教育的基本理念。

1902年,鲁迅在与挚友许寿裳一起讨论时,一致认为我们的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鲁迅认为,教育要灌输两个字,一个是诚,一个是爱。他主张以诚为本,以爱为纲。

鲁迅极为看重“诚”,在他那里,“诚”常用“真”来表述。他提出以诚为本,针对的是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瞒”和“骗”。他把“爱”看得和“诚”同样重要,他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独有‘爱’是真的”。

诚和爱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永恒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原本并不缺乏诚和爱的基因。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只是在封建专制的长期统治下,逐渐滋长了瞒和骗,滋长了冷漠和无情。反观当下,中国社会最缺的仍然是诚和爱,在国民中“灌输诚爱二字”,仍然是教育最重要的理念。

教育以诚为本、以爱为纲,就是要通过教师和所有教育者的诚与爱,来培养诚与爱的学生和所有人。教育者如果说一套、做一套,自己不讲诚信、没有爱心,那么教育的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第五个问题是教育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基本思路。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谈到,生物学上的爱是一种天性,人的爱应该超越生物学上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怎样做到“更加扩张、更加醇化”?需要通过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鲁迅提出了“理解、指导、解放”三要素的基本方法。 关于理解,他指出,“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关于指导,他指出,“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关于解放,他指出,“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在鲁迅看来,理解是前提,指导是关键,解放是目的。

以鲁迅的观点看今天的教育,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理解、指导、解放”三要素的基本方法,突出了命令式的教育,跟学生不协商,人人照着标准答案做作业,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因而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第六个问题是方法论教育。

鲁迅在实践中感到,方法论教育非常重要。方法论既关乎品德,又体现了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待人处事智慧。能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论,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实现“致人性于全”的目标。

鲁迅的方法论涉及面很广,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科学思维,主要是指理性思维。要有“明白的理性”,就是不走极端。二、一个人要有所专。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只有专业化,在某一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才能立足于社会。三、要有余裕心。他说,“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这似乎“是比牛毛还细小的事”,但在鲁迅看来,却是“时代精神表现之一端”。这话很值得深思。

现代社会,人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浮躁,给自己留一点宁静,把握好生命的节奏,这不就是鲁迅所倡导的要有余裕心吗?

第七个问题是教师的关键地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鲁迅对优秀教师的评价非常高。他在《藤野先生》中写道:“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的第一、第二份职业都是教师,他一生中很长一部分时间都在教师岗位上。其中,直接在学校教书的时间有10年,教过的学校共13所,教过的课程有化学、生理卫生、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文艺论等。可以说鲁迅是教师的楷模。 尽管鲁迅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处于关键地位,但是他仍然坚定地认为青年成长归根到底靠自己。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他特别反对装腔作势的、挂着金字招牌而名不副实的、乌烟瘴气的所谓“导师”,他说,“与其找糊涂导师,不如自己走”。

今读鲁迅关于“导师”的论述,有一点启发是,教师肩负着“崇高任务”,为此,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教师素质决定教育水平,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不仅是专业素质,而且包括人文素质,应该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做到觉醒,须自我解剖并改造世界

第八个问题是关于读书。读书是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教育离不开读书,鲁迅说,“仆以为一无根柢学问,爱国之类,俱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也就是“收心读书”。另外,他强调读书要和实际相结合,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关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问题,鲁迅提出,“最好先看一点基本书”。

第九个问题是在社会大环境中思考教育。鲁迅认为,教育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他反复强调要以认真、务实的作风和韧性精神改良社会,需要觉醒的人带头和带动。一个人怎样才能觉醒呢?鲁迅提出,必须有自我解剖精神。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包括教育),改造世界。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越来越走向现代化,现在的教育和我们年轻时候的教育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不要说鲁迅那个年代的教育了。预测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甚至出现了“学校消亡论”和“教师取消论”。但是我认为,不管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本质是不变的。新科技革命不是要取消学校和教师,而是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从这个角度说,鲁迅教育观阐述的一些针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融汇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同时借鉴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当下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