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 快评
近日,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和滨江区社区学院家长学校共同推出了《滨江区学校班级微信群公约(试行稿)》(以下简称《公约》),对于教师合理发布信息的约定中,提出教师要有强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意识,不得在微信群里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分数)、优劣对比、表扬少数等信息。《公约》一出,引发热议。
历来,“成绩”作为学生是否优秀的评价标准被过度关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压力,甚至导致家庭矛盾、家校矛盾。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第七条规定,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依此来看,《公约》秉承了这一精神,并无不妥之处。
信息时代,社交平台更加多元,但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个人隐私曝光的可能,班级微信群就是隐私泄露的“重灾区”。班级微信群建立的初衷,旨在降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成本,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安排、学生日常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其本质仍是公共场所,应本着群成员间平等的原则,构建和谐的交流氛围。若将学生成绩排名公布其中,让微信群变成“曝光台”,无疑会加重家长的焦虑感,甚至形成攀比之风。
作为学习成果的检测指标,成绩与排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必然受到家长关注。然而应试教育下,这种关注往往容易过度。基于这样的现状,即便将分数视为学生隐私,不在班级微信群公布,家长也很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而部分老师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也仍会在成绩告知上“开后门”,甚至家长之间也会以互通有无的方式打探到自家孩子的成绩与排名情况,隐私也就无法再“隐”。
单纯在微信群中“隐藏”排名一举,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家校“看重”成绩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若唯分数论、视分数为命根的环境和观念得不到改变,是否公开成绩与排名仅是形式问题。唯有构建起科学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面发展,将品德表现等综合纳入考量范畴,用更多元的标准评价学生,才能扭转“分数至上”的畸形教育评价导向。当分数头上“指挥棒”的标签被撕掉,由它引发的争议才能平息,恢复其正向的激励作用。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作者 | 张妍琳 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