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班级碰头会,所有老师都说了学生李伟(化名)的情况,学习作业考试当中自己的成绩好受到老师表扬时,逢人便了,和同学老师关系都很好,但是学习作业考试成绩一旦不如自己的意,就对同学冷言冷语,有时甚至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课评头论足,出言不逊,同学和老师意见很大。老师们说李伟格局很小,因为老师们群激情激愤,意见很大,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就纳入我的议事日程,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要有的放矢,否则很难凑效。
于是,我找了了家长,聊了一下午,基本找到了原因,李伟现在的心理情绪和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李伟的父母来自农村,小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独立自主自我奋斗精神非常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通过他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事业上小有成就。就对独生子李伟从小要求也很严,寄予厚望,在学习上甚至包括学校的一切活动,凡是能比赛的都要求胜出,李伟也很聪明,小学完全能够达到父母的期望,初中基本能够达到父母的期望,到了高中,由于优秀生越来越多,父母处处争先的目标能达到者不过十之一二。
父母的不满从初中就显现出来,先是表情的失望——不同地叹气,后来是语言上的失望——不停地训诫,再后来就是冷言冷语。到了高三,李伟对自己不满意,但总想要给父母做出个样子看看,又事与愿违,就形成了这样两个极端的性格。
了解了整个过程,这样长期的形成的结果又是一个教师怎么在短时间能够解决的呢?我深深地有一种无力感。这是不是能够说明小孩小时候的过度竞争看似长远的想法,实则是短视?
我想到我儿子的小学,我也是很焦虑纠结的,特别数学学科,每次考试都是七、八十分,很难上到90分,每次考试最后一道题是竞赛题,基本上打不上分,小孩也感觉到自己数学学得没有别的同学好,我也可能表现出不满,影响了他的情绪。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老师可以在校外办辅导班的,那些竞赛题原题或者类似的题目老师都在辅导班上讲过。到了真正中考时,由于是市里统一命题,就没有了最后一题是竞赛题目,成绩要比原来好很多。到了高中反而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是阴影还在,总是不自信,我们总是鼓励,最后考大学反而上了数学专业。当时和他同班同学数学都很好的学生反而没有他考得好。
还有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个朋友的小孩,很瘦弱,他奶奶是老师,对这个小孩的未来规划的很清楚,就是考国内第一的大学,所以处处严格要求,这小孩也很争气,从小学到高中,成绩都是非常好,今年参加高考,全省前20名,顺利进入目标学校,但是我见到后,整个一个小老头,居然小小年纪头发有四分之一白了,而他的父母都没有白发。
儿时过渡竞争,虽然说长大了就一定难以成才,但是过渡竞争导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合作意识弱、会出现病态的奋斗者等,所以山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说,儿时的过渡竞争,小孩还没起跑就输在起跑线上,也是不无道理的。
本文原创,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