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

文 | 林希言

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妈妈在孩子的成长中,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少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却不一定知道正确的爱的方式。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自己也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

她的女儿两次跳级,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成绩。

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源于自己平时的育女日记,改变了无数父母的育儿观念。

我们常常想着妈妈要做什么,事实上,妈妈更需要学习的,是放手,是知道,什么情况可以不管。

1

不惯,是最好的“管”

在综艺《做家务的男人》中,张歆艺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的儿子不小心碰到滑梯上,哇哇大哭。

外婆为了安慰孩子,便说:“打,打地”,一边说,一边拍打地板,给孩子“报仇”。

张歆艺不认可这种做法,劝道:“妈,要是他每次摔了,你打地;磕了,你打桌子。那他以后遭受任何挫折,就会怪别人。

张歆艺的妈妈听了这话,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停下手里的动作。

生活中,孩子磕磕绊绊是常事。

家长给孩子怎样的回应,他就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价值观。

如果一味惯着孩子,稍不如意就打“肇事者”,孩子就会养成“复仇心理”;

如果换一种方式,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孩子也会更有同理心。

有一次,女儿圆圆被小板凳碰到,尹建莉赶快安慰她,然后像对待她一样,给小板凳揉一揉,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这样做,使得小板凳不再是加害孩子的“坏人”,而是让孩子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学会谅解。

当孩子有了“关心小板凳”的思维,就会更加善解人意。

“一个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教育孩子,不是替孩子出气,也不是有求必应,更不是娇惯宠溺,而是在日常小事中,教孩子学会善良和豁达。

唯有如此,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富养。

2

不陪,是最好的“陪”

写作业前,母慈子孝搂搂抱抱;写作业时,鸡飞狗跳鬼哭狼嚎。

很多妈妈一提起给孩子辅导作业,轻则大吼大叫,重则气急入院,既无奈又痛苦。

同学小雪生娃后做了全职妈妈,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可孩子一写作业,就磨磨唧唧,一会肚子饿了,一会要上厕所,经常一道题讲了无数遍,孩子还是一知半解。

一天,孩子在生字本上擦了写,写了改,她多次提醒后,孩子还是我行我素。

小雪不禁怒火中烧,“蹭”地一下站起来。

不料,却眼前一黑,晕倒过去,多亏家人及时送去医院,才缓过劲来。

她苦笑道:“孩子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

陪孩子写作业,成为很多父母的“劫”。

可孩子真的需要“陪”吗?尹建莉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在她看来,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孩子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家长陪写,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不利于培养学习自觉性。

女儿圆圆刚上学时,尹建莉只在第一周做一些简单指导,就很快从“陪写”中抽身出来。

哪怕她有时间,也不陪孩子写作业。

当圆圆因为贪玩,忘记写作业时,尹建莉并没有指责,而是让圆圆自己决定怎么做。

那晚,圆圆独自熬夜补作业,写完都快凌晨12点了。

这次教训之后,圆圆意识到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每天回家早早完成作业。

其实,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就越像一个“监工”,孩子内心是反抗这种“陪”的。

毕竟,没有人喜欢在监视中生活。

只有父母敢于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才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3

不将就,让孩子更有幸福感

在美剧《我们这一天》中,丽贝卡夫妇带孩子们去外婆家过感恩节,没想到车在半路抛锚。

荒郊野外,车一时很难修好,一家人徒步近5英里,才找到一间破败的小旅馆。

天色已晚,孩子们饥肠辘辘,情绪低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丽贝卡夫妇也疲惫不堪,恨不得倒头就睡。

可是,他们不愿让孩子们如此将就地过节。

于是,他们找来滑稽的道具,借来一盒影碟,大家边看电影边吃热狗,还一起玩游戏,把突如其来的意外,变成闪光时刻。

这些小小的仪式感,成为孩子们维持关系的粘合剂。

每年感恩节,他们都会聚在一起看电影、扯毛线,其乐融融。

无独有偶,尹建莉也用类似的仪式,给女儿圆圆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从圆圆2岁开始,每年圣诞节都会收到一份神秘礼物。

一次,她想要一个男芭比,妈妈便把女芭比的头发剪短,亲手做了一个。

圆圆收到礼物后,开心不已。

后来,哪怕圆圆知道圣诞老人是假的,也延续着这份快乐,为别人带来惊喜。

当朋友过生日时,她会认真挑选礼品;当爸爸忘记妈妈的生日时,她悄悄带回一束康乃馨。

仪式感,是幸福童年的标配。

只要家长稍微花一点心思,就可以让孩子拥有不同凡响的经历。

这份心思,不需要太多物质,也不需要多少时间,一声问候,一个拥抱,一封信,就能创造出不一样的意义,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在乎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写道:“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仪式感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它鼓励孩子们热忱地活着,而不是简单地生存。

在仪式感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如何在庸常的柴米油盐中,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夫;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妈妈。”家有万贯,不如良母相伴。

妈妈的教育是“根”,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习惯,改变着孩子的思维方式,甚至左右着孩子的情绪好坏。

正如老舍在《我的母亲》中所写:“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愿每一个妈妈,都能和孩子一起,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作者:林希言,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十点读书(ID:duhaoshu)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完文章之后,大家记得点个“在看”哈。

因为微信改版了,互动少的话,大家可能会逐渐收不到咱们的文章啦。

另外还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说一下,天使开通视频号啦。

如果平时没时间看文章的时候,可以多刷刷我们的视频号,我们会在每天发布亲子游戏、育儿知识、手指谣、艺术、音乐、英语等精彩分享。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