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陈芳
主编: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在我们的认知中,女儿就是爸妈的小棉袄,贴心、孝顺、会关心人,这也是很多家庭想要一个女儿的原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女儿都能担得起小棉袄的称呼,不合格的家庭教育,只会养出“漏风棉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
女孩心疼爸爸,却对妈妈说出这种话
前两天一则视频刷爆社交网络,视频中小女孩因为心疼爸爸下班之后要洗碗,就大声质问为什么妈妈不洗,还说其连这点小事都不做,不知道爸爸娶回来干嘛。
妈妈也就顺嘴回了一句“娶我回来生你啊”,谁知道小女孩竟然回到“那我可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不要像你,做一只只会下蛋的母鸡”。
视频发到网上,引起网友热议——
“养个孩子丝毫不知道理解妈妈,真的白养了。”
“孩子心疼爸爸是孝顺,但是凭什么让妈妈去洗碗,真的孝顺就自己去啊!”
“心疼这位妈妈,辛辛苦苦养孩子,在家打理好一家人的生活,最后却被说成这样。”
“ 现在女人在家庭的付出不仅老公看不到,连孩子都看不到了。”
过来人:家有女儿,别轻易当全职妈妈
很多人觉得小孩子不懂事,可能只是一时失言,并不像成年人这么多心思,想的那么复杂,然而这种类似的问题早在很久之前就出现过无数次,以下言论是一些孩子曾经说过的话——
“钱都是爸爸挣的,你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
“爸爸在外面那么辛苦,下班你还和他吵架。”
“你为什么这么懒,整天待在家里。”
“我不要你,我要爸爸!”
......
从这些言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孩子们的眼里家庭事务就应该由“闲在家的妈妈”来做,并且这些工作都是没有价值的。
他们看不到妈妈的价值,自然在心里也会比较轻视,而反观对爸爸的态度则更多的是崇拜和依赖,因为他们能清楚地看到其价值,“自己的吃穿住行都是爸爸挣来的”成为他们心中的固有理念。
这样爸爸的形象就更高大,而妈妈的形象就更矮小。
尤其是有女儿的家庭,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看到妈妈闲着待在家,往往容易造成女儿认知上的误解,影响其未来个人价值判断。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父母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却忘记对人格品德进行教育,这样就会导致他们没有办法对事物进行清醒的认识,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这一方面的教育对孩子而言即是启蒙,也是中心。出生之后变回生活在家庭这个环境之中,其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都在此形成,因此父母必须重视并且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想。
1)爸爸对妈妈的爱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会否定妈妈的付出与爸爸的态度分不开,因此想要给他塑造正确的观念,首先爸爸应该尊重、爱护并肯定妈妈的付出。
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妻子说“辛苦了”、“谢谢你”等话,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孩子自然也能够受到感染,明白妈妈的付出和努力,怀有感恩之心去爱妈妈。
2)不可溺爱
有的孩子能够这样对妈妈说出无理的话,主要是因为在生活中被过度宠溺,他会认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夸奖,因此在说出这些话或者做出一些不合适的事情的时候也会更加放肆。
研究发现:孩子在两岁之后就能基本上领会大人的意思,词汇量也有了巨大的进步。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尽早立规矩。在两岁以后就应该做到“按规矩办事”,出现了错误一定要及时纠正和教导,让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做好改正。
3)参与日常劳动
有的家长可能总担心孩子太小不能劳动,怕累着或者是受伤,然而众多研究表明,适度的劳动有益于身体发育,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能更清楚的体会到妈妈的辛苦,看到其中的价值。
不同年龄家务分配——
1岁半~2岁:自己扔脏了的尿布;
2~4岁:整理玩具、自己洗脸刷牙;
4~6岁:自己穿衣服、收拾桌子、收拾房间以及铺床换床单等;
6~7岁:熟练掌握之前的技能,并学会洗碗和独立打扫房间;
7~12岁:使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洗衣服,扫地、倒垃圾以及会做一些简单的饭菜;
13岁以上:独立照顾自己的起居,做一些比较麻烦的家务,比如擦玻璃,家庭大扫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