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我们一起探讨如何真正回归家庭教育本质,让孩子能够自然、幸福的成长
教育焦虑是如何让每个家庭“病魔”缠身的
文| 张志勇
当下的中国教育,日益成为每个家庭头疼的事情、担忧的事情、焦虑的事情,已经成了影响国人幸福指数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这样的教育,需要浇点凉水、降降温了。
一、教育焦虑,似乎没有哪个家庭能幸免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寄托着每个家庭的希望!
教育本来是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美好事业,无奈今天却让让无数家庭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焦虑之中,几乎无一家庭能够得以幸免。
01
对子女前途命运的焦虑
在“微信”圈中,常常会收到这样的调侃图片:熟睡的婴儿,身边放着一张纸条,上面书写着“离高考还有多少天”的警示。看后,你会会心的一笑,但这一笑背后又浸透着多少家庭的苦涩,对子女未来命运的那种捉摸不定的无名的焦虑,那种从小就要把孩子们投入到残酷的升学竞争中去的无奈……
2
“择校”焦虑
多年来,为了抢占一个好的学位,好的“学区房”年年涨价。在首都北京,动辄十几万、二十几万、甚至炒到三十几万元一个平米。对此,似乎人们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这都是“择校”惹的祸!
这几年,北京又出现了新名词,叫“占坑班”。怎么占?义务教育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明的不行,咱就通过站在公办学校后面的民校招生,民校又通过站在它背后的培训机构进行提前教学。你想上名校吗?就先上培训机构接受高价培训吧!
其实,这种通过所谓“占坑”来抢夺名校学位的现象,正在向全国许多地方蔓延。
今天有多少家庭不得不为——
上一所好的幼儿园,焦虑!
上一所好的小学,焦虑!
上一所好的初中,焦虑!
上一所好的高中,焦虑!
3
上课外班焦虑
中国人制造了一个特别让国人焦虑不安的口号,叫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啊,有哪个家庭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就是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口号,让多少家长陷入了让孩子们比着报课外班的焦虑之中。你家孩子上了,我家孩子不上不就吃亏吗?你怕吃亏,我怕吃亏,那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孩子多报班、多跑路、多辛苦啦!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大家都开始“抢跑”。你抢跑,我抢跑,那就看谁家的孩子“抗折腾”“抗揉搓”啦!
在田径场上,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有一个统一的起跑线,统一的起跑令,谁要提前抢跑,就要取消参赛资格。可是,在通过上课外班这种“抢跑”行为抢占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又有谁能够取消抢跑者的资格呢!
课外培训市场日益火爆,家长们因课外教育而产生的焦虑高烧不退!
4
日常考试焦虑
大家都知道,高中学生苦,高中学生各个学科都有月考、段考、期中考、期末考;到了高三,还有什么一模二模三模。可悲可怜的是,这种考试周期,在不少地方已经向小学、初中延伸,小学生也搞什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而且,凡考试就要排名,就要通知学生家长。由此,家长和孩子的周期性考试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
我们的教育,哪里是在“育人”,是在赤裸裸的“育分”。说到底,一切都是在围绕考试和升学转。
5
家庭教育经济负担焦虑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调查表明,2017年,全国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为8143元,其中农村3936元,城镇1.01万元。分学段来看,学前阶段全国平均为6556元,农村为3155元,城镇为8105元;小学阶段全国平均为6583元,农村为2758元,城镇为8573元;初中阶段全国平均为8991元,农村为4466元,城镇为1.1万元;普通高中全国平均为1.69万元,农村为1.22万元,城镇为1.82万元。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全国家庭生均教育支出负担率为13.2%,其中农村为10.6%,城镇为14.3%。分学段来看,学前阶段生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0.7%,农村为8.4%,城镇为11.7%;小学阶段生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0.4%,农村为7.5%,城镇为11.9%;初中阶段生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5.2%,农村为13.6%,城镇为16%;高中阶段,普通高中生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26.7%,农村为30.9%,城镇为25.6%。
越来越沉重的家庭教育经济负担,成为年轻夫妇们生活中一个难言轻松的一个话题!
6
孩子负担过重的焦虑
据研究,在2012年的PISA测试中,我国参加测试的省份学生报告的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13.8小时,名列第一,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学习时间达17小时左右,远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值7.8小时。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发现,与2005年相比,2015年学生上课外班的时间大幅度增长,学生日上课外班的时间为0.8小时,是2005年的2倍;休息日上课外班的时间为2.1小时,是2005年的3倍。
一方面,家长们在拼命地通过各种方式加重学生的课内外负担,另一方面,全社会又深深地担忧孩子负担过重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
焦虑,焦虑,焦虑……
教育,俨然已成为影响全民身心健康、影响家庭和谐幸福的最大的民生问题。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中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78%的家长每天陪孩子写作业。“陪写作业”已成为中国家长幸福感下降的主因之一,也成为亲子关系最大“杀手”,75.9%中国家长和孩子因写作业发生过矛盾。
二、教育焦虑,是如何让每个家庭“病魔”缠身的
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1、一个被误读的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都坚信“知识决定命运”。这是哲学家培根的名言。那么,要改变命运,就要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就要上学;要更好地获得知识,就要“上好学”。而所谓“好学校”,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由此,每个家庭都陷入了千方百计地去抢占一个所谓的“好学位”的教育焦虑之中。
2、一个已被时代扬弃的口号
1977年,恢复高考。那是在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人才极其匮乏的背景下。那时候,入了大学门,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因为国家“给户口”、“给编制”、“给工作岗位”,对于那些父辈们长期以来从事着“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来讲,当然是改变命运了。因此,一时间,“高考决定命运”这句口号,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地唱响。
但是,时过境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包分配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才能就业。高考直接决定命运的时代很快就终结了!
但是,人们仍然认为,上一般大学不行,上好大学行,上专科不行上本科行,上本科不行上重点本科、上一本、上北大清华行!如此,谁都想攀上高等学校金字塔的那个塔尖上去,每个家庭都陷入了考大学、考好大学的焦虑之中。
3、一个日益扭曲的教育政绩观
一个地方、一个政府,办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多年来各级政府官员挂在嘴上、写在报告上的一个重要理念。但这个理念到了现实中,就直接变成了追求中考、高考升学率,“人民满意的教育”与升学率之间划成了等号。
而这里的“升学率”,自然是重点学校的升学率。就高中阶段教育来讲,它讲的不是普及率,不是全口径的包括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率,而是升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就高等教育来讲,它不看考入高职高专的升学率,甚至不看本科的升学率,要看考入一本的升学率;有些地方甚至不看一本的升学率,要看升入北大清华的升学率……
我们之所以说,这种教育政绩观是扭曲的,关键是,这种以升学率为本位的教育政绩观,日益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焦虑:都是极端功利主义教育惹的祸
教育焦虑,说到底,是对于孩子未来的前途和教育之路的特殊关切带来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情绪反应。导致这种生理性焦虑甚至病理性的焦虑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是家长对教育和教育规律的认知不科学。或许可以说,全国需要一场教育科学的启蒙!
《华严经》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走出极端功利主义教育的陷阱,必须让教育回归初心,就是要回归教育本初的功能、价值和规律。
1、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
“择校”是当前每个家庭陷入教育焦虑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一所好的学校让孩子前往读书,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造成择校的原因很多,关键的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应当承认,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围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可以说,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别,正在日益得到缩小。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其在择校方面陷入教育焦虑而不能自拔,不如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种适合的教育。在这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大有可为。
2、不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现在,从整体上讲,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一方面,望子成龙必切,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方面,不断给孩子加班加点;另一方面,又为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而深感忧虑。
不要忘记,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其本心是为了促进孩子的社会化成熟,是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一切教育都应该以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更不能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成绩。
3、尊重教育和儿童成长纪律
教育是有规律的,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不承认,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规律,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儿童的成长规律。全球PISA测试中,上海的经验告诉人们,每周超过10小时之后的作业,付出的时间与学业的进步成负相关,也就是说花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反而不好。山东省高中教育质量综合监测的结果表明,高中学生睡眠时间达到8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是最好的。
4、唤醒儿童内在的向善和向上的力量
人有两种力量,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全力呵护、培育、弘扬的力量:一种是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力量,这就是人的向善的力量;一种是改造自我、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力量,这就是人的向上的力量。
要让我们的孩子走得好、走得快、走得长远,学校教育必须给予儿童这两种力量。唤醒儿童内在的向善和向上的力量,这是学校教育的天职,也是教育最伟大、最神圣的使命。
5、培育就业创业和幸福生涯的能力
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教育,不管读多长时间,终究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也就是说,到学校读书,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造就自己进入社会就业创业和幸福生活的能力。这是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文章选自“张志勇思想会客厅”,有删节。
12月13日,欢迎参加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专题论坛
家庭教育论坛:消除中国式焦虑
(9:00-11:00,中国职工之家C座报告厅)
为何在中国式教育的背景下,家长越来越感到焦虑?如何让真正回归教育本质?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长、老师应当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主持人:
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演讲嘉宾: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刘长铭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
郭小月一土学校创校校长,小学部校长
安 柏家长代表、《上岸,—个海淀妈妈的重点学校闯关记》作者
陈柯伊涂思美育创始人兼CEO
说明:本活动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的一场专题论坛,已经报名参加年会的朋友可以直接参会,不需另行缴费。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