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竞赛不是聪明人的游戏,而是一个量质变的过程!

【作者】何婧铱,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高中就读于强校人大附中。数学经历十分丰富,高中阶段两次获得一等奖,高三还取得课北京市第二名的好成绩。本文分享的是她是高中数学竞赛学习经历与心得。

【提要】01、参加竞赛;02、培养对数学的兴趣;03、盲目自大的教训;04、调整与反思;05、巩固与自我认可0;06、是否应该竞赛课内兼顾学习;07、劳逸结合;08、小结。

严格说来我的竞赛经历并不算战果辉煌,但是它却贯穿了我高中的学习时光。竞赛和课内的兼顾也给我带来许多的收获。成功保送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算是对于我算是一种非常幸运的事情,因而在心态,学习,考试等方面的一些心得可以让同学们有所借鉴。

同时也提醒一下大家,这只是我的一些竞赛经历。不要盲目的照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是否学竞赛的目标和方法

参加竞赛

我参加竞赛的底子是从学习奥数时打下的,在升入高中之前,有过初中数学联赛的一等奖,但那时更多是把竞赛相关的内容作为课外提升数学思维的补充。

所以在高中前的竞赛经历系统性不强,更多是一些小技巧,而这些小技巧中相当大一部分随着数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学习而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不过初中的竞赛经历,却培养了我对于数学的兴趣。当竞赛的功利性福利不多的时候,它的资源和普及程度上会削弱很多。“竞赛是聪明人的游戏”是那时候常用来否定竞赛价值的一句话,而这却我而言却成了参加奥数、竞赛学习的重要动力。在满足了小朋友式的虚荣心和自尊心后,我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上了这种思考的感觉。

几年下来积累的兴趣和自信,使我在转为正规化的高中竞赛内容学习时较少有畏难情绪。但仅有兴趣和小聪明是不够的。在涉及到自己升学的高中数学竞赛中,你碰到的是更为严肃认真的对手,而“奇技淫巧”的小窍门变少了,更多的需要真正有求知欲和合理的学习规划

盲目自大的教训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高中数学联赛就颗粒无收的“血淋淋”的教训。当时的我抱着“我很聪明”的心态,对于花精力去学习“高考难度”的内容是不太耐烦的,在考试前我才做起了CMO、IMO的几何题,当时发现自己竟然能“死磕”出不少,而这时候“根轴”、“西姆松线”、“帕斯卡定理”这些知识我完全没接触过。草草的翻了一遍奥数教程我就进了考场。

在盲目自信下,我给自己做了总结:那些必须用我不了解内容的题目是少数,只要运气足够好,我能凭“聪明”平A过去。我甚至很天真的认为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这样重视计算的内容不过一试的几道题而已,给自己预计的成绩是一等奖擦边二等奖前几。结果在考场上就发现自己由于知识点生疏,做题速度非常慢,进度推进的困难也增加了我的焦虑感使得思路更加不畅,如此恶性循环,我在考场就基本放弃治疗。

调整与反思

从高一的颗粒无收到高二的一等奖、高三的省队,我最重要的是高一寒假开始的半年调整。在高联的首次失利之后,我在那个学期剩余的时间没有再在竞赛上投入精力,甚至打算竞赛就单纯水一水就好。

但在课内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课内数学的学习太过枯燥、尤其是思维量不能满足我,挑战竞赛对于我而言既是升学之路更是性格使然。我意识到,即便奥数的学习使我适应竞赛中的思考方法没有什么困难,但“思维”这个抽象概念是需要建构在结构完整的知识基础之上的。而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点面结合步步推进的

巩固与自我认可

同时即便是竞赛,也有相当一部分(集中于一试)的内容最保险的得分方式是大量练习提升熟练度。在这个认识上,我从高一寒假开始重新细致巩固自己已有的内容和知识点,并在高一暑假前补齐了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内容。

通过这六个月,我最重要的事端正了自己的心态,重新建立了自信而不是空穴来风的“迷之自信”。在同年八月份,我参加女子数学奥林匹克并位列金牌第11名,虽然没有得到保送集训队的机会,但给我半年的调整做了最好的肯定。由于女子奥林匹克难度在二试上下浮动,我对于自己的一二试都有了一定的把握,进入高二后的一系列成绩就是合理的规划和一点运气的共同结果了。

是否应该竞赛课内兼顾学习

在没有绝对的实力自信下,课内各科目和数学竞赛必须两手抓(而即便有实力自信,现在越来越强调综合实力,孤注一掷的学习方法也不值得提倡)。

而有心有余力通过竞赛增加高考“筹码”的同学给自己设定的理想校目标自然不低,所以竞赛和课内不光要两手抓,还要抓得牢。具体做法,我借用一位学神的总结:专时专用,劳逸结合

专时专用一方面强调是高效拿分的能力。无论竞赛还是高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在规定时间内拿分。你会不会不是关键,你思路巧不巧妙不是关键,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合乎逻辑、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阅卷老师证明你会做,做对了才是硬道理

在做规划的时候都需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一段时间高效专注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竞赛和课内各学科各有其学科逻辑和做题方法,越是多越是不能毫无章法。

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则是无论是竞赛还是课内的学习,都需要有一定弹性。物理中“弹性限度”和“塑性形变”这两个概念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劳逸既是类比学习和个人休闲的关系,也是类比刷题刷教程和看拓展思维的“闲书”的关系。

题和教程指的是与考试知识点高度相关的如《奥数教程》《奥赛经典》《走向IMO》等或者经典的专题书目如《初等数论》

闲书则是那些能提供不同视野的或者有趣的书,能够让紧绷的备考大脑从知识点的网络中释放出来,享受“胡思乱想”的启发。比如《数学竞赛研究教程》《来自圣经的证明》这类书籍。

小结

数学竞赛有个很玄学的概念叫做“开窍”。不少人认为“开窍”与否划分了适合与不适合学竞赛这两个群体,希望寻求“突然开窍”之法。

但是其实学习竞赛是一个量质变的过程,上手的适应程度和领悟力上确实可能存在区别,但提升归根结底还是得当的训练方法和大量的实践。希望大家的学习能够脚踏实地攀上高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感谢您的阅读!

下次,我们接着再聊!

本文来自质心教育旗下公众号:数学联赛

如果你喜欢文章,点个在看、转发收藏一下啦!

欢迎关注公众号「左右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