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有一句话特别的火爆:"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使我的家乡摆脱贫困。"为了这个理想,多少能人志士放弃了在国外的优渥生活来到家乡建设,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祖国。
上个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捉襟见肘。但很多在外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却愿意历经险阻,回国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
要知道那个时候能够出国的留学生比现在的留学生门槛高了太多太多,能力也高了太多太多,并且当时国内外的差距的确是比较大的,可他们却能够为了祖国,为了心中的满腔热血,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
他们没有考虑自己回国之后的生活状态,也没有考虑到金钱,只是一心想要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一点贡献。在那个困难时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能人志士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留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回国了,于是很多人在网上评论他们没有良心,自己的祖国花了这么多精力送他们出国深造,但是他们成功以后却不感恩中国,还留在外国帮外国办事。根据数据显示,81%的清华留学生毕业之后都没有回国。
这个数据在网络上掀起了惊涛骇浪,让原本就尖锐的留学生问题再次被大家推上了风口浪尖。毕竟清华大学还是我们国家的顶尖学校,是国家最为优秀的人才的聚集地。而在清华大学能够获得留学资格的也必然是十分出众的人物,这种情况的出现让民众对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成果深表怀疑。
在民众的激烈争吵下,施一公教授坦言:"其实很多学生在留学前都想着以后一定要回国,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但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所以不愿意回国。
施一公教授是我国著名学者,他从小成绩优异,被保送清华大学,随后出国留学深造,学成归来,国外出一千万美元挽留,但是他不为所动,执意回国。在这个话题上,想必施一公教授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在他看来中国的竞争十分激烈,即使是清华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可能遇上诸多的不顺,因为现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大学生。并且一些搞科研的大学生在国内没有雄厚的经费和尖端的科技的支持,很大一部分都只能靠自己来完成,所以难度十分大。
但是外国和中国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出入,他们的竞争意识没有中国这么强烈,他们提倡兴趣为主,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并且从客观上来说,他们的科研条件相比于中国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而且就生活现状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活环境,对于同等能力的人来说,他们在国外取得的报酬能让他们比国内生活得更好。
施一公教授还说:"中国的大部分学生有一个通病,就是过于安于现状"。他们习惯了外国不紧不慢的生活,脑子里面已经没有奋斗和竞争的动力,回国也可能竞争不过别人,还不如安安稳稳的呆在外国。
其实一个国家的富强还是靠无数人才支撑起来的,中国的教育应该去取长补短,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国家长远的发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础,中国自古代开始就有竞争的意识,竞争会使人进步,会让人更为适应现在社会上节奏的变化速度,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教育问题的确是我国如今存在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不仅仅是高尖人才的流逝,还有人才的多样性。说起教育,其实最有资格来发表言论的其实是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