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习惯性讨好”的表现,家长请重视,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两个孩子玩闹,总要有一方谦让吗?

很多家长发现,两个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争抢或者跟随的情况。有时其中一个孩子会直接妥协,放弃自己的想法,跟随另一个孩子的节奏。

孙瑞雪在《蒙氏观察日记》中写到,两个孩子在玩“你追我赶”的游戏,其中一个一直在引领另一个孩子。“你追我,你追我”,结果那个小孩一直在追,累得气喘吁吁。

一旁的妈妈觉得孩子太累了,就说:你别追了,或者让她追你。

可接连几次还是同样的情况,引领的孩子说:你要是不追我,我就再也不和你玩了。

于是,那个追赶的女孩马上说:那好吧,我追你,你要和我做好朋友。

可后来,两个孩子仍然不欢而散,原因是妈妈看不下去,拉走了追赶的小孩,被追赶的孩子依旧骄傲地说着话。

这位妈妈很疑惑,难道孩子就不知道反抗,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了一个朋友讨好跟随,真不算健康的社交方式。

为什么孩子会习惯性讨好,跟随同伴的脚步呢?其实背后藏着很多孩子的小心思,从心理学上来说也是有两面性的。

总是习惯性讨好的孩子在想什么?

1、讨好的孩子爱观察

这样的孩子总能找到在团队中哪一个是自己崇拜的,或者觉得值得效仿的,于是学习这个人,只有从心底里认同这个同伴的做法,他才会跟随、讨好。

这样的“讨好”未必是坏事,孩子观察到了对方的优点,并通过“讨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还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至少她觉得是在和可以学习的榜样在玩。

2、讨好的孩子安全感不高

这类孩子很敏感,不管做什么事情,认为只要讨好就可以赢得关注,将其作为一种正常的交往方式。尤其是在3-4岁以后,孩子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是讨好型人格。

但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同,讨好型人格的表现也不一样。

在团体中适时示弱或者讨好是有效的,但如果是习惯性的讨好,并且不能获得什么好处,那就真的需要父母引导了。

孩子出现“习惯性讨好”的表现,家长请重视,否则将影响一生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就在家庭中不断被打压、忽略,任何事情好像都要比自己重要。于是,松子不得不用扮丑的方式讨好父母,但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忽视和欺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连被称为天才作家的蒋方舟,也在节目中讲述自己的童年时期。

为了讨好妈妈,9岁就成名,23岁就成了《新周刊》的副主编,原因就是妈妈说:小学之前不出书,就会被警察抓走。

这种恐吓让他不断讨好,尽管成功地换来了一身荣誉,却也觉得十分难过,总感觉心底缺了什么似的。

她说自己从来没有相信过任何一份真实的关系,因为太希望别人认可自己讨好身边人,不敢惹麻烦,结果渐渐迷失。大部分有着习惯性讨好人格的孩子,都来源于不太健康的原生家庭,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父母就要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习惯性讨好人格?

1、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信任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这位爸爸打破了印度传统的观念,发现两个女儿有摔跤天赋时,义无反顾地给予孩子练习摔跤的支持。

不管发生什么,他都据理力争地让两个孩子发挥优势,而不被他人的“泼冷水”打击自信。

最终,两个孩子昂首挺胸地站在了比赛的现场,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也拥有了不必靠婚嫁改变人生的资本。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信和爱,他才能展翅高飞,缺乏爱与安全感注定走不远。

2、给孩子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如果孩子会在不经意间说出:求你了,妈妈,让我再玩一次。

这时父母应该积极地告诉孩子:如果你想玩,请你认真地告诉我要玩什么或者玩多久,不要用这种恳求的语气。

如果发现孩子对别人也习惯性这样说话,不要打断他,这是他的解决方式,事后可以找时间和孩子聊一聊为什么当时会这样说。

明白孩子口出此言的想法更重要,而不是直接判定孩子就是讨好型人格,这样贴标签只会让问题越来越糟。

3、教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任何时候,只要孩子认真表达一件事,父母都要认真听,并且鼓励说。

“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我等你,你来说说!如果你喜欢你就表达,不喜欢你也可以拒绝。”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也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他有拒绝的权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让孩子由心而外地自信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就好了。

并不是所有会讨好的人都是讨好型人格,父母要细心观察、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的高情商。

标签: 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